第四百五十八章權算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四百五十八章權算“這就是唐人用的火器”西北邊境。一處隱秘的山坳裡,營帳列布,刁斗森嚴,井然有序,眾多穿著皮氈衣的甲士,遊弋期間,行伍行
,竟然沒有太大的聲音,只有在鳥鳴猿吠都徹底
絕後,才能聽到一些沙沙的震響。
一個用整塊巨大白駝
掛毯圍攏起來的帳篷內,這個營地的首領,也在觀察者眼前幾個形狀各異的物體,“這是石炮,車弩用的飛雷…屬於火器中建構最簡單的”說話的人,指著其中一個
糙的就像個尋常裝酒的小罈子,只是封口的地方有些特別。
“其實就是個裝猛火油的罐子,最神奇的就是這口子上的竹管,裡頭填的藥棉,可以延時發火,按照遠近設定好,投到敵陣上空。正好燒裂開來…”
“這馬鬃尾子的是投手用的發火雷,”那人又輕車路的拿起一隻臂
的橢圓物體,質料卻是更加勻實的細沙陶。
“以健有臂力者,可旋而丟出三十尺,引火用的是雲夢特有的一種葦管,只要用力一拉就可以引燃,填裝的是猛火油裡提煉的油,雖說分量少了,但是
子更加爆裂…遇水則飛濺開來…一個士兵可以隨身攜帶六枚…又被稱作防禦型,最適合用來居高臨下的守營壘…”
“而這個略小一些的,被稱為進攻型,因為輕巧,可以邊跑邊投,據說還混雜了一些其他成,可以空爆成火雨,一個軍卒可以帶十枚…”
“就為了這幾件東西,我們前後死了多少健兒,幾乎把河西這些年的大半經營,都給搭了進去…”首領看著眼前幾個被拆解開來的彈體,突然轉頭對一個域外裝束的老者道“上師你怎麼看…”被稱為上師的老者小心的拿起一件,用手指伸入沾了一些,放在鼻前嗅了嗅,臉凝重起來,又掏出塊黃
的帕子,倒上一些,放在牛糞塊的火塘上烘了兩下,頓時升起一團明亮的光焰。變成幽藍後隨即消逝,老者臉
幾乎糾結在一起。
“聖火的秘密,果然已經被洩了啊…不過那些唐人又加了其他的成
,我就無法分辨出來了…”
“大…大人,到底什麼時候才出手啊…”一個風風火火的身影,推開帳外的護兵,猛然掀簾闖進來…
“再這樣下去,我們的族人都要死絕了啊…”
“時機未到…”
“什麼時機還未到啊…”來人氣急敗壞的說。
“這些子的
鋒,唐人的神機營,還沒出全力啊…我們不能輕舉妄動”
“只要你們能夠試出唐人火器的優劣長短,再多的牛羊人口,再多的肥美水草之地,都可以加倍的補償給你…”
“用低地人的說法,叫做知己知彼…”說道這裡,意猶未盡的首領,又在心裡偷偷加上這麼一句。
“或者說,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之身爾…”
…
“這是南平府、荊南道,新開軍屯莊的名錄,”薛景仙又拿出一樁公文“共計十三個申報的莊子,平成地一千三百二十七傾又二十三畝。傍山的梯田四百六十一傾又十一畝,半山半澤的沙田…”
…
,聽著他報出一長串的數字,我已經有些見怪不怪的麻木了。
軍屯莊的優勢,在於計劃經濟模式下,帶來的效率和實行能力,以墾荒的例子來說,自古以來中國就不缺少未開發的荒地,象湖廣、象東北,但是這些地方雖然有適宜的氣候和足夠肥沃的土地,但是往往需要改造地形,從通和水利上大量的先期投入。
在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下,那些農戶個體本無法承擔先期投入的巨大成本,而作為有一定經濟實力也有組織能力的大宗族來說,除非是為了逃避戰亂之類迫不得已的理由,否則也不會將家族的資源,輕易消耗在這些前期投入大,回報週期晚的項目上。更別說對開墾過程中的風險和災害抵抗能力。
再加上官方缺少統一經營的意識,因此這些歷史上著名的富之地,其實都是靠歷朝歷代百姓自發的小規模開墾,不斷的與環境做鬥爭,一點點一點點的逐漸積累足夠的數量,千百年後才完成質變。
於是軍屯莊的作用就凸現出來了,來自軍隊背景的移民開墾團,所擁有的強大資源調配能力和足夠的人力,讓這些因素被弱化到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由於新作物的引進,土地的利用率也大大增加,除了適合種植傳統稻麥的水澆地、旱田,那些房前屋後的山地。也可以種上耐旱耐貧瘠的土豆、地瓜,“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手不足…這些年開拓的太多,經營的人力眼見跟不上”
“為什麼…”我疑惑了一下,這些年到處抓拐誘騙,沒少到人。
“自從本軍還京,大量青壯被調北還經營關內,南邊的補充只有一些南海奴,可要將這些土人馴養成合格的農人,需要足夠的監管人手,還有足夠的時
啊…”我默然,自從天下平定,從戰爭中獲得俘虜的來源越來越少。
河西北路經過龍武軍這些年的練兵和掃蕩,那些大小胡族部落,或遠逃或散亡,留下來的都變成駐軍的附庸,能抓到的青壯幾乎微乎其微,光靠渤海戰爭中買賣的那點人口,連當地滿足當地的勞役需求都很勉強。而江南的平定,也讓那些用糧食誘拐人口的手段,效果越來越小。
“不是還有合作社代耕麼…”我又想起一個辦法。
“那些承包勞役代耕的商家,現在正是分身無暇,都在經營邊軍的業務啊…”我頓時想起那個樞密院正在邊軍推行的小額信貸扶助和新作物推廣計劃。似乎還比這個更加重要一些,頓時無語了。
“好吧,也許你可以去找李相公。他不是剛加了知樞密院事…補訓營應該也有些人手用的上…”我記得李泌手上還有十幾萬解甲沒歸田的退役軍人吧,花點代價借點人來種田加管理,應該問題不大吧。補訓營的那些傷殘老兵做體力活或許有些勉強,但是用來監管那些南海土人,還是綽綽有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