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八百一十五章在路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私章小說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國內最早建立軍屯莊,實現集體生產的劍南、關內等地,因為集體環境下,足飽的生活和相對良好的衛生條件,造成的生育,已經逐漸變成近年來新增加的人口紅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由於每個家庭能夠養活到成年的子女,大為增加,卻進一步造成勞動就業壓力的加劇,畢竟這些年無論是軍屯莊還是軍屬工場,擴張的產能終究是有限的,而這些生產崗位和需求,還要面臨那些越來越多投寄在軍屯莊下的傍戶競爭,他們也需要轉變身份的上升空間。

於是在一系列矛盾衝突和社會問題,也逐漸開始顯現,在這種情況下,多年前制定的一條規定和準則,就顯示出了我的先見之明,每個軍莊戶的家庭中,除了沿襲父輩位置的長子和么子外,其餘成年的子嗣,都必須聽從體系內的統一安排,他們絕大多數人在領取了一部安家費後,就會被派遣到南平、安東、北原這些邊地去進行有組織的集體開拓。

現在他們又增加了一個新去處,到嶺西去,相比需要在苦寒或是瘴熱環境中篳路藍縷的安東南平等地,嶺西行臺所佔據土地上,卻是不乏土地富饒,氣候適宜,人口眾多的所在。

而且這些在集體生活下,耳濡目染的薰陶著長大的新生代,先天就被烙上來自龍武軍體系的忠誠和歸屬,也不缺少榮譽和服從的基礎,也沒有什麼人離鄉賤。物離土貴之類的情節,所見的都是那些遠方博取軍功和財貨的退養士兵,各種優遇和風光的景象。

補充到了域外之後,可以大大改善原本體制下,使用坑蒙拐騙威利誘各種手段,半強制移民和各種理由放而來的人口結構。

另一方面來說,這些年輕的新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基礎,只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和實習,就可以大量填充到唐人所建立的各級政權中去,進一步鞏固龍武系在域外的經營和發展。可謂一舉數得。

因此在國內生存和就業的壓力下。這種在官方組織下被稱為“走西口的,向西討生活的人口,”整整持續了一百多年才得以平息。

但是其中,只有少數人能夠滿載著財貨和女子衣錦還鄉。更多的人因為現實和環境的需要。不得不紮在當地繁衍生息。成為唐人在域外龐大殖民體系中的一份子,這也是被後人稱之為“三川子弟滿嶺西”的典故由來。

《唐代殖民考。新作物與人口》…

一番雞飛狗跳的分派調遣之後,嶺西西部各路。諸軍城鎮戍和五大藩屬兵團的錯駐防制度,才得以初步形成,有一條原則是鐵律,就是本兵外戍制度,除了唐人和歸化移民以外,從本地募集的士兵,決不允許在本地長期駐留,而是按照三百里,五百里、和八百里的不同年份標準,與外地輪換駐紮。

在西平州(巴格達)短暫停留和安排之後,我的隊伍再次分為南北兩路,由於需要巡查海外軍州在南方安置和遷徙的情況,我親率衛士官吏數千人走的是依蘭平原的南線,而其他回程大隊人馬則走的是距離更短,道路狀況也更好的北線,經由克爾曼沙赫附近山口,回到伊朗高原的畿內州,也就是內定的首府——伊斯法罕,進行再次休整和分

乘船南下過了納西里耶之後,秋收特有的景象開始顯現出來,最初只是遠方天際零零碎碎的斑黃,然後是沿著運河兩岸,散落的小塊麥田,隨著行船的時間,逐漸變得密集起來,開始夾雜著各種已經收過的果林和葡萄園,等到了蘇薩附近,兩河匯聚的阿拉伯河口,星羅棋佈分叉出來人工運河兩岸,就是滿眼連綿不見盡頭,沉甸甸低伏的青黃麥野,等待收穫的景象。

各種依河而生的磨坊,工場也變得頻繁起來,雖然還未恢復到原本人煙稠密的喧鬧景象,但和年前的荒蕪潦倒,是天然之別。

以非洲黑奴為主的,各種被有償釋放的本地奴隸和來自印度次大陸的深皮膚移民,成為當地最常見的風景線,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作為贖身的補償,他們至少要繼續以佃戶的身份,在唐人為主的大小公有田莊、工坊勞作上十到二十年。

水路上往來的各種形質大小船隻,滿載壓舷貨物往來川不息,來自波斯灣漁獲和水產,來自印度的珠寶香藥,來自南海藩國和羈縻屬的白糖青鹽酒類木材,來自東土的絲瓷茶紙,像回溯的萬千尾魚群一樣,爭相恐後的遊向上遊的巴格達。

在蘇薩城短暫停留的時間,我也收到了一大套,最新版本教材的試印樣範。

相對行事束手束腳的國中,域外的這些學校的教材和基本綱要,都是我一手炮製或是欽點的成版本,比如最基層的屯莊蒙學階段,就只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經之類的識字造句和簡單加減乘除的基本算術,足以滿足常生活的基本需要,也是唐人和歸化移民在社會地位上,相對其他族群始終高人一等的基本保障;到了戍堡市鎮一級的幼學階段,則多出書法、珠算和白話簡史,算是培養各基層人員的起步和基礎;到了軍城和州治一級的鄉學,則在上述內容的擴充升級之後,又多了半軍事化的集體生活,條口令,悉刀槍弓馬的基本集訓。在這個層次無法承擔繼續學習費用的人,還多出一些初級技術學堂的選擇。

比如進入百工學堂,包食宿兼半工半學的方式。學習木工、金工、燒造、土建之類,大眾向的職業技能;或是進入拓殖學堂,學習農藝、育種和各種工具的使用,培養成未來新移民開拓團體的骨幹分子同樣的,各軍屯營田體系下,專門收軍眷子弟的隨軍營校,也在這一個層次中。

他們也是預想中,嶺西行臺統治下構成社會金字塔的中堅階層。

第四級的學校,則位於各路首府和各府治所在內,在鄉學拓展進階的基礎上。又多了物理和化學。天文和地理,音樂和美術等選修內容,主要科目與國內各地的分學大致相同,只是教材有針對的刪選添減。在選課上出現文職和武途的分野。算是社會英和官僚階層的基本搖籃。

在這個階層。也可以轉入一些更加專業的分支,比如府路屬的醫學附院,工程營造院。財計附院、器造學堂、士官講武堂等等,學習週期更短,結業就能獲得不錯的職位。

而作為統治基礎的各種學問,政治和經濟學,兵法謀略等,就只有在特定的地方,——位於伊斯法罕的嶺西武學和嶺西大學堂,才能得到深造和修,這也是進入嶺西行臺上層的唯一途徑,哪怕是在役功勳卓著的新晉將士,也必須經過最高兩學,選修再造的這一過程。

當然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草創,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完善。嚴格說,這個教育體系藍圖的前三級才是最適合目前嶺西統治架構下需要的。

用了半個月時間,穿過貢德沙普爾山口,回到伊斯法罕,這裡已經變成一處繁忙的大工地,各種東方式的改造和新建,讓這座因為氣候適宜,周圍土地出產豐富,而成為古代波斯帝國軍隊集結地的古城,迅速改頭換面成一座嶄新的城市。

最顯眼的就是各種半成品,和尚未粉刷漆的牌坊、高塔、城樓和飛簷瓦頂,在這裡停留和休整的期間,我再次增加了一項新的規劃和議題。

就是藉著漫漫回程的機會,整合重組早年發展起來的那些地下勢力的分支和外圍,建立起來一條在傳統軍隊和官僚自律糾察體系之外的監察和情報系統,在軍隊體系中,對外有的城傍行人司,對內有各級虞候和憲軍系統,幾隻特殊作戰力量和技術部隊,也是直接掌握在行臺手中,轉型為新政權的一部分,並沒有太大問題。

而在行政官僚體系上,就相對弱化的多,因為早年很多地方行政事務只能,還是通過軍管體系,由朱軍將領來兼領的,直到今年得到大量來自國中和安西大學堂方面的支援,才有所緩解,但是人員不足的問題,並沒有因此消失,如果還要比照國內建立起一系列的監察機構,人員上的缺口就更大了。

因此在戰事烈的時候,這個問題只能拖一拖,暫時藉助來自軍隊方面的兼帶反饋。這次藉助大批解甲歸田老兵的大規模安置,將這個基層監察體系完善起來。

雖然作為退伍老兵普遍水平不高,但是我們只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直接向上層反應情況的渠道就可以了,他們固然不可以干涉地方事務,但是作為受到優待的特殊群體,地方官府也沒有辦法阻止他們的與上層溝通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