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價值兩千萬的代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李寧公司!”只要稍微關注一點體育的就沒有沒有聽說過體王子李寧的,不提李寧的公司,就說李寧自己本人也是非常富有傳奇
彩的,他8歲開始練習體
,1971年進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體
隊,1980年被選入國家體
集訓隊。
在他的運動生涯中他一共獲得了14個世界冠軍,106枚國內外體比賽金牌,被很多體
業內人士視作技術最為全面男子體
運動員,曾任國際體
聯合會男子技術委員會主席的哈迪·芬克先生讚譽他為所見到的最為完美的男子體
選手。
他的獨創動作“吊環後懸垂前擺上接直角支撐”、“吊環支撐後翻經後懸垂前擺上成支撐”、“鞍馬正叉轉體90度經單環起倒立落下成騎撐”、“雙槓大回環轉體180度成倒立”分別被國際體聯命名為“吊環李寧擺上”
“吊環李寧正吊”
“鞍馬李寧叉”和““雙槓李寧大回環”在1982年第6屆世界盃體
賽上,在男子全部7個個人項目中,獲全能、自由體
、單槓、跳馬、鞍馬和吊環6項冠軍,餘下的雙槓項目也獲得了第三名,成為世界體
史上至今唯一取得如此令人驚歎好成績的運動員。由於這個成績只有獲得全部7項個人金牌或包括全能之內的6項個人金牌再加個人單項的銀牌等兩種情況才能打破這個記錄,故李寧當年這個結果不但空前,幾乎也是絕後了,創造了世界體
史上的神話,因此被譽為“體
王子”他是中國人的驕傲,當時林平知道他的光輝成績的時候都覺得異常的不可思議,這簡直是個神話,但是他的神話卻不僅僅如此,1989年退役後,李寧加盟廣東健力寶集團,創立了"李寧"體育用品品牌,並以贊助90年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為機遇,開始了李寧公司的經營業務,從而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1992年巴
羅那奧運會,"李寧牌"被選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專用領獎裝備,從而結束了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穿著國外體育品牌服裝的歷史。經過十年的發展,"李寧"早已成為中國體育用品的第一品牌。
李寧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領域中取得了很多人只能仰視的成績,不過林平卻有些不明白,為什麼李寧公司會下這麼大的決心來找他,他不知道的是,在2002年到2003年這段時間裡是李寧公司重塑品牌的時間,李寧公司確立牌定位:李寧,一切皆有可能。通過對消費者的調研,李寧公司發現要做成一個運動時尚的體育品牌,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李寧牌應該是親和的,有魅力的,時尚的。
“一切皆有可能”的品牌概念就這樣被挖掘出來。
而要重新定位公司品牌,才是李寧找上林平的原因,李寧過往的代言人多是運動員,而現在要改變形象,要更年輕,更時尚,這和娃哈哈找上林平的理由差不多,本質上相似。
當林平坐保姆車到唐人公司的時候,k姐正和一個一身西裝的中年男子相談甚歡,見到林平進來,k姐笑著說道:“林平介紹一下,這位是李寧公司的公關經理,何風!”兩人握過手之後,何風從公文包裡拿出一份合同,遞給林平,說道:“是這樣的,我這次來就是為了談贊助和代言的事情,贊助的事情剛才我已經和蔡總裁談過了,下面是代言的事情,我們公司願意以兩千萬的價格請林平先生代言我們公司旗下的李寧運動服飾!”想來也是有專門瞭解過行情,知道娃哈哈再次提價的事情,對於一般人來說明星的代言身價啊,片籌什麼的都是一個難以瞭解的秘密,但是對於相關的人來說要了解這個不算什麼難事。
“不好意思,請允許我先看完合同再給予回覆!”林平舉舉手中的合同說道。
何風一伸手說道:“請便!”林平找了一個位置坐了下來,認真看起合同來,那些細節之類的不是林平要看的,要知道這份合同k姐之前肯定有看過,確認了沒問題之後才會把他叫來,他現在要確認的就是一些附加的條件是否和他的要求相符。
看了合同,林平發現,李寧公司確實是非常有誠意,之前也瞭解過情況了,要求不算高,基本上和娃哈哈的要求差不多。
林平心中只有最後一個問題了,放下合同,林平問道:“還有一個問題,你們想請我代言的是李寧品牌的運動服飾,還是李寧公司的產品!”這很重要,因為李寧公司經過十八年的發展,已逐步成為了代表中國的、具有東方元素的國際領先的運動品牌公司。事實上李寧現在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多品牌的大家族。目前旗下擁有品牌包括:知名的李寧品牌、超過160年曆史的法國頂級戶外品牌…艾高aigle、國際領先的乒羽品牌…紅雙喜以及倡導“快時尚”的大賣場品牌…zdo新動。
就和娃哈哈旗下也不止一款飲料品牌一樣,這個問題不搞清楚會吃大虧的,所以林平才要問出來。代言一個產品和一個公司的產品是兩碼子事情,尤其是在他的品牌就是以公司的名字命名的時候更要分清楚,如果像是娃哈哈的非常可樂那就完全不會搞混了。
何風一笑說道:“當然是李寧品牌的產品!”心中暗道:這完全不像是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該有的心計,進了娛樂圈之後就這麼快的成了嗎?同時也確定了一點,打死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娛樂圈!
何風當然不會知道,這除了娛樂圈確實鍛鍊人之外,更多的原因卻是林平本身靈魂的年齡不再年輕了,都奔三的人了,很多的事情是要成一點了!
“好,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