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的快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我十二三歲時,就跟著大人到地裡幹活,什麼活都幹,不僅是我,那時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大人帶孩子勞動並不是像現在的家長領孩子體驗鋤禾滋味,其實在做秀,那時就是為了幹活而幹活。大人鋤兩壟地,我們小孩子鋤一壟,遠遠地被大人落在後面,還時不時遭到大人一兩聲快點乾的喝斥,喝斥的同時又伸過來鋤頭接濟一把。
太陽正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就是有一百個不情願,沒有大人發話誰也不敢走。那時,就盼著隊長扯著脖子吆喝上一嗓子,放歇了!
這時,我們小孩子跑的最快,扔下鋤頭跑到地頭大楊樹下,歇涼口氣。生產隊裡有個我叫嬸兒的婦女,她最會講笑話、講故事。我們幾個小孩子纏著她一個接一個不停地講。她也很樂意講,笑笑說我給你們破個悶兒吧,破悶兒的意思就是猜謎語。說:山上有座廟,廟裡住著很多和尚。這天,廟裡窮得揭不開鍋了,老和尚就吩咐小和尚下山化緣,要點吃的回來。可是小和尚們誰也不樂意去。老和尚說,我出一個悶兒,誰猜對了誰就可以不去?說,什麼多什麼少,什麼喜歡什麼惱。
說到這兒,嬸兒不往下說了,讓我們回答。我說星星多月亮少,歇工喜歡幹活惱。有人說,雜草多糧食少,吃喜歡吃菜惱…說了很多條,嬸始終微笑不說答案。直到隊長喊上工了,嬸站起來拍了拍
股上的土才說:僧多粥少,給的喜歡要的惱。說完,嬸兒沒做任何解釋,徑直鑽進一人深的玉米地鋤草去了。
“給的喜歡要的惱”這句話,困擾了我好多年,當時我還小,實在理解不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要的惱”好理解,伸手向別人要東西,但凡有點自尊的人,磨不開面子,不願張口求施捨。那麼給別人東西怎麼會喜歡呢?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農村,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清楚當時的經濟狀況,豈止一個窮字能涵蓋。我們小孩兜裡有塊兒糖,那像珍珠寶貝似的,兜裡揣好幾天,常常偷偷拿出來聞一聞,直到糖紙破損了才慢慢的一點點吃掉。當時如果別人搶了我的糖,肯定要和人家拼命。怎麼會把自己的東西送給別人而高興呢,當時確實想不通這個問題。直到我高中畢業後,一個小小的善舉,才找到了答案。
那是一個三伏天,我騎自行車進城辦事。中午在地攤上買了點吃的,已是一點多的光景,就開始騎車往回走。正晌午的頭毒辣辣的,烤得我蔫蔫的,慢騰騰地往回趕。出城就看到路邊孤零零地坐著一位老
,左顧右盼的像等人。我沒在意,從她身邊騎了過去。走了一截兒,回頭一看,老人還在那裡,心想,大熱的天,別把老人熱出個好歹,還是去問問吧。我騎車折了回來,問老人家怎麼了。老人說,她進城趕廟會往回走,走不動了,還有二十多里地才到家,歇一會兒再走。我二話沒說,馱上老人一直送她到村口。老人拉著我的手,一個勁兒地說,你真是個好閏女,我遇上好人了,還非要我去她家坐坐,我當然不會去,這事
得我一路美滋滋的。恍然間,我明白了給予的快樂。
寫下這個故事我並不是像範偉那樣,咧著大嘴說求求你表揚表揚我。事雖小,但它詮釋了一個道理,一個小小的善舉,快樂了兩個人,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錢建一座芳百世的建築,哪怕只有一些散碎的零錢,足以滿足一個孩子求知的渴望,讓
在外的遊子踏上返鄉的旅程;如果你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必要時只需一個舉手之勞,就能挽救一個鮮活的生命;如果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哪怕手中只有一杯水,也別忘了澆灌那些既要乾枯的心靈…
伸出你的手,拉住他的手,快樂了你我,也就溫暖了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