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1271-128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徵倭總兵麻貴率軍凱旋歸來,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厭其煩的程序儀式後,明神宗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傳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

這是一封詔書,也是一個預言,因為在這份長篇大論之中,有這樣一句話: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

絕頂的官僚在萬曆執政的前二十多年裡,可謂是內憂不止,外患不斷,他祖上留傳下來的,也只能算是個爛攤子,而蒙古、寧夏、朝鮮、四川,不是叛亂就是入侵,中間連口氣都不,軍費增,國庫難支。

可是二十年了,國家也沒出什麼大亂子,所有的困難,他都安然度過。

因為前十年,他有張居正,後十年,他有申時行。

==================================請假條:各位網友:大家好,實在是對不起。太忙,明暫停更新。週一恢復更新。

當年明月2008年2月16==============================================================《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兒6[1279]若評選明代三百年曆史中最傑出的政治家,排行榜第一名非張居正莫屬。在他當政的十年裡,政治得以整頓,經濟得到恢復,明代頭號政治家的稱謂實至名歸。

但如果評選最傑出的官僚,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張居正的實力,只能排第三。

因為這兩個行業是有區別的。

本上講,明代政治家和官僚是同一品種,大家都是在朝廷裡混的,先裝孫子再當爺爺,半斤對八兩。但問題在於,明代政治家是理想主義者,混出來後就要幹事,要實現當年的抱負。

而明代官僚是實用主義者,先保證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幹就幹,不能幹就混。

所以說,明代政治家都是官僚,官僚卻未必都是政治家。兩個行業的技術含量和評定指標各不相同,政治家要能幹,官僚要能混。

張居正政務幹得好,且老巨滑,工於心計,一路做到首輔,混得也還不錯。但他死節不保,死後被抄全家,差點被人刨出來示眾,所以只能排第三。

明代三百年中,在這行裡,真正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混到驚天地、泣鬼神的,當屬張居正的老師,徐階。

混跡朝廷四十多年,當過宰相培訓班學員(庶吉士),罵過首輔(張璁),發配地方掛職(延平推官),好不容易回來,靠山又沒了(夏言),十幾年被人又踩又坑,無怨無悔,看準時機,一錘定音,搞定(嚴嵩)。

上臺之後,打擊有威脅的人(高拱),提拔有希望的人(張居正),連皇帝也要看他的臉,事情都安排好了,才安然回家歡度晚年,活到了八十一歲,張居正死了他都沒死,如此人,排第一是眾望所歸。

而排第二的,就是張居正的親信兼助手:申時行。

相信很多人並不認同這個結論,因為在明代眾多人物中,申時行並不是個引人矚目的角,但事實上,在官僚這行裡,他是一位身負絕學,超級能混的絕頂高手。

無人知曉,只因隱藏於黑暗之中。

在成為絕頂官僚之前,申時行是一個來歷不明的人,具體點講,是身世不清,父母姓甚名誰,家族何地,史料上一點兒沒有,據說連戶口都缺,基本屬於黑戶。

文章引用自:明朝那些事兒6[1280]申時行是一個十分謹小慎微的人,平時有記記的習慣。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天我和誰說了話,講了啥,他都要記下來,比如他留下的《召對錄》,就是這一類型的著作。

此外,他也喜歡寫文章,並有文集傳後世。

基於其鑽牛角尖的神,他的記載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資料。然而奇怪的是,對於自己的身世,這位老兄卻是隻字不提。

這是一件比較奇怪的事,而我是一個好奇的人,於是,我查了這件事。

遺憾的是,雖然我讀過很多史書,也翻了很多資料,依然沒能找到史料確鑿的說法。

確鑿的定論沒有,不確鑿的傳言倒有一個,而在我看來,這個傳言可以解釋以上的疑問。

據說(注意前提)嘉靖十四年時,有一位姓申的富商到蘇州遊玩,遇上了一位女子,兩人一見鍾情,便住在了一起。

過了一段時間,女方懷孕了,並把孩子生了下來,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申時行。

可是在當時,這個孩子不能隨父親姓申,因為申先生有老婆。

當然了,在那萬惡的舊社會,這似乎也不是什麼違法行為,以申先生的家產,娶幾個老婆也養得起,然而還有一個更麻煩的問題——那位女子不是一般人,確切地說,是一個尼姑。

所以,在百般無奈之下,這個見不得光的私生子被送給了別人。

爹孃都沒見過,就被別人領養,這麼個身世,確實比較不幸。

但不幸中的萬幸是,這個別人,倒也並非普通人,而是當時的蘇州知府徐尚珍。他很喜歡這個孩子,並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徐時行。

雖然當時徐知府已離職,但在蘇州幹過知府,只要不是海瑞,一般都不會窮。

所以徐時行的童年非常幸福,從小就不缺錢花,豐衣足食,家教良好。而他本人悟也很高、天資聰慧,二十多歲就考上了舉人,人生對他而言,順利得不見一絲波瀾。

但驚濤駭終究還是來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時行二十八歲,即將上京參加會試,開始他一生的傳奇。

然而就在他動身前夜,徐尚珍找到了他,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其實,你不是我的兒子。

沒等徐時行的嘴合上,他已把之前所有的一切都和盤托出,包括他的生父和生母。

這是一個十分古怪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