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1-079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夏言懵了,這不是故意找茬嗎?
換了別人,挨頓罵也就算了,皇帝故意找茬,你還敢他不成?
可夏言兄實在是好樣的,他不肯干休,竟然還回了一句:“臣有錯,恰逢近身體不適,希望陛下恩准我回家養病。”你故意鬧事,我還就不伺候你了!
當然了,嘉靖先生也不是好欺負的,他怒不可遏地大喊一聲:“你也不用養病了,致仕去吧,再也不要回來了!”慘了,這下麻煩了。
玩笑開大了,可是話說出了口,也沒法收回來,只能硬著頭皮走人。
夏言開始滿懷憂傷地捆被子,準備離開北京,但就在他即將上路時,突然有人跑來告訴他:先等一等,你可能不用走了。
夏言確實不用走了,因為出事了,而且還是大事。
這件事情出在郭勳身上,夏言因為錯別字被趕出了京城,郭勳很是高興了一陣,但這位兄弟實在是不爭氣,很快就惹出了一個大亂子。
這事具體說來是個工作作風問題,嘉靖皇帝不久前曾給郭勳和王廷相(時任左都御史)一個差事,並專門下達了諭令。
可是蹊蹺的是,王廷相接到諭令後,四十餘天都沒有動靜,不知到底搞什麼把戲。
這裡順便說一下,王廷相先生是大文豪“前七子”之一,還是著名的哲學家。之所以不幹活,沒準是在思考哲學問題。
可是郭勳就有點離譜了,王廷相雖然懶,也只能算是怠工,他卻膽大包天,明知有諭令,就是不去領!權當是不知道。
郭勳雖說是皇親國戚,但也是拿工資的國家,既然拿錢就得給皇帝幹活,而郭先生明顯沒有這個覺悟。
於是皇帝發怒了,自己待下去的事情,一個多月竟然沒有迴音,立刻下旨嚴查,王廷相也真算機靈,一看情況不妙,馬上補
了工作報告。
相對而言,郭勳的認罪態度就不怎麼好了,活還是不幹,只寫了一封奏摺為自己辯護,本來這事不大,念在他世代高幹的份上,最多也就罵幾句了事,可他的那份奏摺卻惹出了大禍。
必須說明的是,郭勳的那封奏摺並沒有錯別字,這是值得表揚的,不過他的問題比錯別字要嚴重得多。
這位仁兄真不愧是個人,他不但在奏摺中狡辯,還寫下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何必更勞賜敕”明朝那些事兒4第五章鋒芒(2)結合上下文,此言通俗解釋大致如下:這種事情你(指皇帝)何必要專下命令,多餘!
姓郭的,你有種,不廢了你就不姓朱!
皇帝終於發怒了,他痛罵了郭勳一頓,並召回了夏言,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位郭勳先生平裡貪汙受賄,欺壓大臣百姓,做盡壞事,人緣極差,朝廷中的言官眼看他倒黴,紛紛上書大罵一番,痛打落水狗。
關鍵時刻,郭勳終於醒悟,立刻虛晃一槍,表示自己壓力過大患病休養,希望皇帝恩准。
嘉靖同意了,對這位老親戚,他還是比較信任的。官員們見勢不妙,也就紛紛縮手倒戈了。
如果事情到此為止,郭勳成功避過風頭,大概還能有個安詳的晚年,可是在最關鍵的時候,夏言回來了。
在夏言看來,張璁多少還算是個幹事的人,而這位郭高幹不學無術,是純粹的社會垃圾。要想平安治國,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須清除這堆垃圾。
但這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郭家從老朱開始,已經混了差不多兩百年,深葉茂,黑道白道都吃得開,一個普通的內閣首輔又能如何?
普通的內閣首輔自然沒有辦法,但是夏言並不普通。
他決心挑戰這個高難度動作,搬走最後的絆腳石。為此他找來了自己的門生言官高時,告訴了他自己的計劃,並問了他一個問題:“此事風險甚大,你可願意?”回答如下:“為國除此小人,在所不惜!”嘉靖二十年(1531)九月乙未給事中高時上書彈劾:武定侯郭勳,世受皇恩,貪汙不法,今查實罪行如下,應予法司嚴懲!
這是一道極有分量的奏摺,全文共列出郭勳罪行十五條,全部查有實據,實在是一顆重量炸彈。
嘉靖發火了,他沒想到郭勳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壯舉”氣急之下將這位親戚關進了監獄。
事發突然,郭勳十分吃驚,但入獄之後,他卻鎮定下來,因為他很清楚,憑著自己的身份,皇帝絕不會下殺手,無非是在牢裡呆兩天而已。
他的這個判斷非常靠譜,嘉靖只是一時衝動,很快就消了氣,還特別下令不準動刑,看樣子過兩天他就能無罪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