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神州飄搖第二十八章窺玄機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四卷神州飄搖第二十八章窺玄機如雷轟頂翁同龢是前科狀元,又是江蘇常人,此次奉聖意來上海傳旨也頗有些衣錦還鄉的味道,不坐轎子,反而騎在高頭大馬之上,可謂少年意氣風。
蓉兒為和珅誕下子嗣,作為姐姐的蘭貴妃心裡當然高興,在枕邊向咸豐吹風,嘮叨著要給妹妹、妹夫一些恩典。一向寵愛蘭貴妃的咸豐當然不會拒絕,何況和珅曾經還是他的老師,現在又是大阿哥的太傅,既是親戚又是當朝重臣,怎麼說也不能馬虎,就從翰林院挑了翁同龢這個狀元去上海辦這趟差。
和珅大名在朝中早就遠揚,如今又兼任禮部尚書,翁同龢雖是狀元出身,但在和珅面前卻不敢狂妄,先代皇帝宣完旨後,就以學生身份上前拜見。
“狀元公不必多禮,請坐…請上座。”和珅笑著挽起他的手,像對待老友一般接待著,令初出茅廬的翁同龢萬分。
“老師在上,學生何德敢上座,還請老師多多教誨才是。”到了內堂,翁同龢卻說什麼也不肯上座,推辭了好一番,最後只肯坐在和珅下,神態畢恭畢敬地以弟子之禮相待。
“叔平,你狀元及弟時我尚未執掌禮部,這一聲老師可當不起,你我還是兄弟相稱吧?”
“老師身為帝師,又是當朝太傅,禮部尚書,學識淵博,名揚天下。學生求學之時就仰慕老師已久,何敢平輩相論?何況老師在京能不戀權棧。親力在上海為朝廷南征北討,收復大片疆土,學生乃江蘇人,家鄉受長之患極深,更當
老師剿殺長
之功…。”聽著翁同龢滔滔不絕的話,和珅淡淡一笑,也就隨著他地意思認了下來。
翁同龢剛從京城來。和珅不由得向他問了些近來京城的事,翁同龢當即也不隱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再加上他的恭謙,很快就引起了和珅的好。
在談話中,和珅覺得翁同龢才學雖好,為人也算正直,但功名心卻是頗重。但想想他如此年輕就狀元及弟。有些功名心也無傷大雅,自己當年與他也不一樣?出於好意,和珅話中悄悄點了他幾句,翁同龢也是聰明人,一聽就明白,更是對和珅心存。
“叔平,你此次能在上海停留多久?”
“回老師,聖意並未限定學生時。學生想借此機會在老師身邊多呆幾
,好好請教一番。”聽和珅問話,翁同龢恭恭敬敬地連忙答道。
和珅聽了擺手笑道:“呵呵,請教可談不上,叔平可是狀元公,才華橫溢。一手詩詞定是好的。如叔平不棄,在政事等如有不明之處,你我相互換一些見解到是可行。”
“多謝老師指點!”翁同龢一臉喜,連忙站起身來。
“坐、坐!”和珅笑容可掬地請他坐下,說道:“叔平既然不忙著回京,倒不如在上海好好看看…對了,有時間再個空回家鄉瞧瞧,雖說常
尚不太平,但有左大人的新軍在,應該能保得叔平平安。”翁同龢雖是狀元。又是欽使。但畢竟是剛踏入官場的
頭小子。和珅作為當朝重臣,又是皇親。能以如此相待,令他
不盡。
兩人相談甚歡,對和珅來說,拉攏翁同龢這個年輕才俊對自己地勢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翁同龢現在雖官職不高,但他是狀元出身,只要在翰林院裡打磨幾年,放出去就是一方良才。對這種士林中堅,和珅絕對不會放棄招徠的機會,何況翁同龢從一開始就有投靠自己之意,和珅哪裡不明白順手推舟地道理?
一連三,翁同龢都跟在和珅身邊,在和珅的帶領下參觀了製造局的各個衙門,並向他詳細解說製造局所產各種機械、軍火之用。各種新奇的物件,看得這位本只懂得讀聖賢書的翁同龢眼花繚亂,應接不暇。
“老師,您為何對這等奇技yin巧如此看重?花費如此多的銀兩與人力呢?要知道如今長內亂,百姓疾苦,如是把這些銀兩用到實處那該有多好?”當從和珅口中得知這些東西所費多少
力,又耗多少銀兩之時,剛前還興致
的翁同龢就有些不樂地放下手中地一杆槍,不悅地問道。
“你以為這些只是奇技yin巧?”和珅看著這個年輕人搖頭笑道:“難道這銀子就沒花在實處麼?”
“老師,聖人有云…。”
“我知道你想說些什麼,叔平,我且問你幾個問題可否?”和珅不等翁同龢雲出來就打斷了他的話。
翁同龢一楞:“還請老師賜教…。”
“當年先帝在的時候,廣州的鴉片貿易所引起的那場戰爭,你可知否?”
“學生當然知曉!”和珅點點頭,拿起那杆剛給翁同龢放下的槍,撫摸著它光滑的槍身,說道:“你可知打敗我天朝上國的洋人所倚仗地是何物否?正是它們!你所看不起的奇技yin巧啊!”和珅把那杆槍到翁同龢之手,誠懇地說道:“林公當年戰敗後與我相處過一段時
,林公曾對我說‘天下已不是往
之天下,我輩當放眼看世界!’,如今各國一
千里,而我天朝卻只知道抱殘守缺,一成不變,如此下去不成了井底之蛙了?洋人們拿著的都是這些武器,而我們卻依舊是長矛、鋼刀,再鋒利又能如何?難道血
之軀能與洋槍洋炮相比麼…?”翁同龢低頭看了看手中的槍,
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這時候,和珅繼續說道:“林公還說過‘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可當為警言那!叔平,你看到這些東西上花費了如此多地銀兩與人力,覺得有些頗為不值?但你可知道,如果我們不再奮起直追,將來所損失地何其只是這些而已?何況,長
內亂,民不聊生。有了這些東西我們能早
平定叛亂,還我朗朗乾坤山河。內可安國定邦。外可揚我國威,難道這不是治國正途麼?”翁同龢久讀聖賢書,哪裡聽過這些理論?但仔細想想卻覺得也有道理,可和珅說的這些與他一貫聽的、學的似乎又有衝突,腦子裡一片
糊,不由得一時間愣在那裡,呆呆地痴了。
瞧著他的這副樣子。和珅忍不住大笑了起來,拍了拍翁同龢的肩膀,把他從惑中拉了回來:“叔平,政事可不比學識,尤其要懂得變通。光是讀死書可是不行地呀,每件事不僅僅只有單純的好或者壞,事物要看它地兩面,我們為官之人。要利用它有利的地方就行,你以後慢慢想、多看看、多學學,會明白地…。”
“謝老師…。”翁同龢猛得一震,雖然還沒明白和珅剛前地話,但最後幾句話他卻聽得明白,尤其是和珅話中的指點與鼓勵。更讓他為之動。
“中堂!左大帥有急報!”正在和珅與翁同龢在製造局連忘返之時,一個戈什哈匆匆從外跑來,一路喊道。
“急報?難道前方戰局有變?”和珅剛才還輕鬆地心情一下就沉到了底,焦慮萬分地接過左宗棠的密信,也顧不得有翁同龢在一旁,拆開就看。
翁同龢聽戈什哈如何急忙趕來也是嚇了一跳,作為江蘇人他現在尤其擔心家鄉地情況,如果長攻過來的話,鄉親父老難免再受戰火之苦。可是,見和珅當場拆信。翁同龢卻又不敢把頭湊過去瞧內容。非但如此,他還特意向邊上移開幾步。以免有私閱軍事之嫌。
和珅拿著信看了起來,只瞧了幾眼就是一愣,接著臉上表情變幻不定,似驚、似喜、似疑、似惑…,最後居然哈哈大笑起來。
“老師?究竟出了何事?”見和珅笑的開心,翁同龢暗暗鬆了一口大氣,看來這應該是好消息了。不由得走近幾步,疑惑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