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147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461]要论出身,在朝廷里比汪文言还低的,估计也只有太监了,所以这两人起来,也没什么心理障碍。
当时的王安,并非什么了不得的人物,虽说是太子朱常洛的贴身太监,可这位太子也不吃香,要什么没什么,老爹万历又不待见,所以王安同志混得相当不行,没人去搭理他。
但汪文言恰恰相反,鞍前马后帮他办事,要钱给钱,要东西给东西,除了女人,什么都给了。
王安很喜汪文言。
当然,汪文言先生不是人道主义者,也不是慈善家,他之所以结王安,只是想赌一把。
一年后,他赌赢了。
在万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的那个夜晚,当杨涟秘密找到王安,通报老头子即将走人的消息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汪文言。
杨涟说,皇上已经不行了,太子应立即入继位,以防有变。
王安说,目前情形不明,没有皇上的谕令,如果擅自入,凶多吉少。
杨涟说,皇上已经昏,不会再有谕令,时间紧急,绝不能再等!
王安说,事关重大,再等等。
僵持不下时,汪文言用自己几十年官海沉浮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判断。
他对王安说:杨御史是对的,不能再等待,必须立即入。
一直以来,王安对汪文言都极为信任,于是他同意了,并带领朱常洛,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进入了皇,成功即位。
这件事不但加深了王安对汪文言的信任,还让东林人第一次认清了这个编外公务员,江湖混混的实力。
继杨涟之后,东林的几位领导,大学士刘一璟、韩旷、尚书周嘉谟、御史左光斗等人,都和汪文言拉上了关系。
就这样,汪文言加深了与东林的联系,并最终成为了东林
的一员——瞎子都看得出,新皇帝要即位了,东林
要发达了。
但当他真正踏入政治中枢的时候,才发现,局势远不像他想象的那么乐观。
当时明光宗已经去世,虽说新皇帝也是东林捧上去的,但三
势力依然很大,以首辅方从哲为首的浙
、以山东人给事中亓诗教为首的齐
、和以湖广人官应震、吴亮嗣为首的楚
,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三的核心,是浙
,此
的创始人前任首辅沈一贯,一贯善于拉帮结派,后来的接班人,现任首辅方从哲充分发扬了这一
神,几十年下来,朝廷内外,浙
遍布。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462]齐和楚
也不简单,这两个
派的创始人和成员基本都是言官,不是给事中,就是御史,看上去级别不高,能量却不小,类似于今天的媒体舆论,动不动就上书弹劾兴风作
。
三分工配合,通力协作,极不好惹,东林
虽有皇帝在手,明里暗里斗过几次,也没能搞定。
关键时刻,汪文言出场。
在仔细分析了敌我形势后,汪文言判定,以目前东林的实力,就算和对方死拼,也只能死,没得拼。
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东林的这帮大爷都是进士出身,个个都牛得不行,进了朝廷就人五人六,谁都瞧不上谁,看你不顺眼也不客套,恨不得
板砖上去就拍。
汪文言认为,这是不对的,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势,必须转变观念。
由于汪先生之前在基层工作,从端茶倒水提包拍马开始,一直相当低调,相当能忍,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要会来事,朋友和敌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秉持着这一理念,他拟定了一个计划,并开始寻找一个恰当的人选。
很快,他就找到了这个人——梅之焕。
梅之焕,字彬父,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为庶吉士。后任吏科给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