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20章心中是害怕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那紀曉嵐到底是和皇帝親近慣的,便大着膽奏説道:“皇上莫惱,且聽臣解説。老頭子三字,是京中喚皇上的通稱。皇上又稱萬歲,這不是‘老’嗎!

皇上是一國的元首,這不是個‘頭’嗎皇上又稱天子,這不是個‘子’嗎!‘老頭子’三字是尊敬皇上的稱呼,並不是誹謗皇上的綽號。”紀曉嵐説到這裏,幹隆帝忍?住説他解説得好。

從此以後,這老頭子三字,宮裏人人喚着。幹隆帝有時聽得,也不生氣。一轉眼,到了幹隆六十年。幹隆帝暗暗地把讓位的典禮籌備舒齊。

這年九月初一早朝,眾大臣在勤政殿上朝,幹隆帝下諭説:“朕即位之初便對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週花甲的年數,便把皇位傳給太子,不敢和聖祖在位六十一年的數相同。

如今已是幹隆六十年了,朕已遵照列祖的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寫好,預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額後面。”便立刻派滿、漢兩位相國,帶同內監們到正大光明殿上去,把那儲藏太子名字的金盒拿下來。

當殿打開一看,見上面寫着:“冊立皇十五子嘉郡王顒琰為太子。以幹隆六十一年為嘉慶元年。”有承宜官當殿把詔書宣讀過,文武百官一齊跪賀過。退朝下來,又趕到毓慶宮去賀太子的喜。

那嘉郡王一面接過詔書,一面接待眾官員,又自己對眾人説了許多德薄寡能的客氣話。百官退出宮以後,忙趕到父皇宮中去謝恩。

那時太子的生母魏佳氏已封為第一貴妃,見了他兒子,又勸勉了一番。到了第二年元旦早朝,幹隆帝御太和殿,行過禪位禮,把那傳國寶璽親自授給嘉慶皇帝,稱做仁宗睿皇帝。又尊幹隆帝為太上皇帝。嘉慶雖説做了皇帝,那臣下上奏章,都稱着太上皇、皇上。

所有一切奏章,都須送給太上皇閲看。便是那軍國大事,也須由嘉慶皇帝去請過太上皇的訓,才可以執行。

因此這位嘉慶帝卻十分不自由。嘉慶帝是很孝敬太上皇的,便也不以為意,這一年是太上皇八十六歲萬壽,不但文武百官都來賀壽,便是那滿蒙回藏各盟旗的貝勒、台吉以及各外國使臣,都來上壽。皇上下旨:在太和、中和、保和三個大殿上賜宴。

又召集各省官紳年在六十歲以上的三千多人,在圓明園中舉行千叟宴。太上皇在宮中,帶領妃嬪皇帝皇后各皇子福晉開一個家宴。嘉慶皇后便是喜塔臘氏,當時皇后拜過太上皇的壽,太上皇便親自將孝賢皇后遺留下來的帽珠和朝珠賞給喜塔臘後,又把許多珍寶賞給各皇子福晉。

這時只有那阿妃還活着,陪坐在一旁。太上皇見了阿妃,想起從前少年時候許多風韻事,便忍不住傷心起來,幹隆正淒涼的時候。

忽然外面太監捧進一個小楠木盒子來,説是兩廣總督福文襄孝敬太上皇的小玩意兒。嘉慶帝看了,不知是什麼東西,忙吩咐太監打開盒子。一看。

原來裏面一座小屋子,屋子中間擱着一座小屏風,屏風前面有一張書桌,桌上筆墨紙硯都擺設齊全。盒子後面安着一個小機括,把那機括輕輕一轉。

忽然屏風後面轉出一個西洋女孩兒來。先走在屋檐口,向外行過三跪九叩首禮,轉身過去,站在書桌前面。

慢慢地拂着桌子,又注水在硯池裏,磨着墨,從書架上取下一幅硃砂箋來鋪在桌上,這時三一個碧眼紅髯的人從屏後出來,手裏拿着筆,蘸着墨,在紙上寫“萬壽無疆”四個字,接着,第二行又寫“萬壽無疆”四個滿字。寫完了。

那機括也停住了,盒子裏的人也不動了。太上皇看了,十分歡喜,忙吩咐賞福文襄十萬兩銀子。又御筆寫一個“壽”字,下面注着“十全老人”的款字,一併賞給了福文襄,那福文襄雖得了太上皇的賞賜。

但因為造這個小玩意兒花去的銀子也不下十萬,裏面還送了一個人的命,原來造這個玩意的人是福文襄的一個心腹隨從,他知道總督打算送太上皇一件出的壽禮,那親隨原有小聰明的。

他早在半年以前,天天爬在屋頂上,拿一匹布緊緊地扎住他自己的頭想着。今天想,明天想,居然被他想出這巧妙的玩意來。

他關着門,細細地造成了,便去獻給總督看。福文襄看了十分稱讚。看那萬壽無疆四個字,只有漢字,怕太上皇看了不喜歡,又吩咐那親隨加上滿字,那親隨又爬上屋去,想了二十多天,便給他想通了機括,加上滿字。

福文襄也十分歡喜,便賞他二萬銀子,那親隨雖得了銀子,一時裏卻把他的聰明用盡,從此便痴痴呆呆的,回家去不上兩個月,便一病死了。

這裏福文襄特打發人把這玩意兒送進京去。第一道關口逃不過那和珅的手,花了五萬銀子,才替他送進宮去。誰知那寧壽宮總管太監又向他要錢,説:倘然不給錢,那機括走到‘萬壽無’第三個字上停住了。

那時太上皇動了氣,俺卻不管。福文襄聽了害怕,便也送他三萬銀子。這種情形,嘉慶帝統統知道,他早已要着手查辦和珅了,只因礙着太上皇的面子,只得暫時忍着氣,但他因為從前和珅遞過如意,便也嫌惡如意這種東西。

滿洲風俗,凡是過年過節,一班王公大臣都要遞一柄如意,算祝頌他一生如意的意思。到了嘉慶帝手裏,便特意下旨,止遞如意的禮節,他諭旨裏有兩句道:“諸臣以為如意,在朕觀之,轉不如意。”那文武百官接了這個諭旨,見皇上痛恨如意,大家得莫名其妙,只得奉旨免了這個禮節。有許多善於奉的大臣,還上奏章稱頌皇上崇尚儉德。獨有那劉相國知道嘉慶帝的心事。因此,嘉慶帝便重用劉相國,有事便和劉相國商量。

到這時,和珅才慢慢地有點覺悟嘉慶帝和他不對了,他想,如今仗着太上皇的勢力,諒皇上也沒奈我何。將來太上皇過世,俺便辭官不做。因此,他常常進宮去伺候着太上皇,那太上皇也非他不可。

裏面有個阿妃,外面一個和珅,終陪伴着幹隆帝,那幹隆帝年紀也大了,沒有力遊玩,便十分相信喇嘛的經咒,常常盤着腿兒坐在炕上,默唸着經咒。

嘉慶帝每天早朝回宮來,便到太上皇宮裏去商量朝政。幹隆帝向南坐着,嘉慶帝向西坐着,和珅也站在一旁參議大事。有一天,他三人正商議的時候,忽然幹隆帝盤腿閤眼坐在炕上不作聲了。

嘉慶帝看了,也不敢説話。停了半晌,便見太上皇的嘴一開一閉地動着,慢慢地喉嚨裏有聲音,説出話來。嘉慶帝留心聽時,卻一句也聽不出來,只見他喃喃地念着,半晌半晌,忽聽太上皇大聲喝道:“什麼人?”和珅在一旁忙跪下來回奏道:“高天德,苟文明。”接着太上皇又喃喃吶吶地念了一陣,把手一揮,叫嘉慶帝出去。嘉慶帝只得退出來。

但是,太上皇這種古怪形狀,嘉慶帝看在眼裏,心下十分疑惑,問又不好問得。到第二天,悄悄去問劉相國,劉相國也説不知,後來嘉慶帝忍不住了,在沒人的時候去問和珅。

和珅説道:“這是喇嘛教的密咒,凡是在唸咒的時候,有人喊著名字,那被喊的人便要立刻死去。

如今外面正鬧着白蓮教,臣知道太上皇要咒死那白蓮教的首領。所以太上皇問什麼人時,臣便把那白蓮教兩個首領的名字回奏上去。”嘉慶帝聽了,心中也是害怕,想這和珅也懂得咒語,這種臣不可不除,因此心中越發容不得和珅,要知和珅後如何結局,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