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215章裑子望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至於袁世凱呢,也是清代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故此不得不細述一遍啦。袁氏自朝鮮卸職回來,便受知於榮祿,令他為小站練兵督辦。袁世凱在這時,乘間培植他自己的勢力,收了些有本領的將領。

那陸軍四傑,如馮國璋、段祺瑞、王世珍、張惠芝等,一時是很有名的。戊戌政變,拳民起事,袁世凱已做了山東巡撫。辛丑迴鑾,薦任直隸總督。光緒末年,兩宮賓天,溥儀入繼,醇王載澧攝政,把袁世凱免職閒居。

但袁世凱雖然在家閒散着,他常常對家人説:“清廷不識人,現將我去職,我知他們不久就要起用我的哩。”及至革命在武昌起義,時在宣統的辛亥年,袁世凱在家聽得這個消息,便跳了起來道:“我的出山時期到了,你們快把我應用的衣物一齊收拾好了罷。”家人還都笑他是空想咧。不料到了第三天上,清廷果然下旨,召袁世凱進見,訓勉了幾句,加上他的官爵,把全國的兵權都歸袁世凱指揮。

袁世凱是何等角,一見時機已至,故意搭起架子,遲遲不肯進兵。又經清廷下了特命,將袁世凱當作洪楊時的曾左看待,滿望他支住殘局,把失地恢復過來。

袁世凱一得大權,一面暗中佈置局面。一頭派馮國璋出兵,和軍民開戰。馮氏在當時,他手下的鎮兵也很有善戰之名。

他和民軍鋒,民軍究屬未經訓練的多,因是給馮國璋殺得大敗,可是,這時的民軍勢力已成,各地紛紛響應,只仗馮氏一族之師也休想成功,不過令民兵多些血而已。

況且,孫文已在金陵被選為臨時大總統了。天下民意均歸向共和,單靠袁世凱一人也是獨木難支。

袁世凱察風觀,也知自己用強是不行的了,於是就按兵不動,等待時機。民黨一方面呢,以袁氏擁有重兵,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這樣的兩下一併,你礙着我,我畏着你,不是成了僵局嗎?結果,終至於雙方講和了,這時,清廷的攝政王載澧當夜進宮去見隆裕太后,即由宮中召集瑾太妃和滿族親王大臣載振、載洵、世續、陸潤庠、大傅等,開了一個御前大會議。

以為袁世凱擁兵不進,各省皆舉白旗。端午橋輩且以身殉,張彪夜遁徐州,張勳退出南京,清朝的大勢已去,就是強做,也得不到什麼便宜。各地旗人又遭民兵殺戮,報復進關的仇恨。一朝兵敗將亡,滿族很是危險。

所以,決定和民軍講和,由清廷下詔遜位,當下就規定了清室優待條件,一例不加殺戮,並由民國政府正式成立,每年賜給清室優待費三百萬元。

這樣一來,清代役使漢民至此告終。自吳三桂清兵入關,多爾袞定都燕京,以攝政王開基,入主中國。到現在,也以攝政王終,共傳十三主,所以稱滿清十三朝。

就是這個緣故。這且按下。再説清朝既已遜位,孫文見大事成功,便引身而退,把個總統的大位讓給了袁世凱做了。講到袁世凱,他在第二任國會選舉中連任了總統,黎元洪任了副總統。

民國開始到如今,直亂到現在,正副總統齊齊產生。政府裏一點也不皆殘缺,真是整整齊齊。民國在這時很有些太平的氣概。

袁氏之後,並大總統也幾次非法產的,休説是副產的了,至今依然是不曾有哩。當袁世凱掌權的辰光,於清代的舊將也都引用,如張惠芝、張勳、倪嗣沖輩,一般授着要職。

張勳坐督徐州,野心,時時轉着復辟的念頭,只是懼怕袁世凱,不敢發動罷了。所以人家説袁世凱倒有用人之量,能壓制部下,不敢遽明異志,這就是他的才能咧。可惜他一時也鬼心竅,也想恢復帝制,做起皇帝來了。

於是仗着他的威權,便籌備起帝制來,致民國為洪憲元年,自己備了冕冠龍服,以便祭天。其時,蔡鍔和唐繼堯口上贊成帝制,暗中劇力反對。蔡鍔被袁世凱監視着。

就改裝出京,到了雲南立時宣佈獨立。各省的督軍見民氣傾向共和,也紛紛獨立起來了。袁世凱得到這個消息,這一氣非同小可,幾乎昏了過去。又兼他老病再發,如何吃得住呢?因之,不多幾天便一命嗚呼了!

一個人到袁世凱那種地步,也非容易的。誰知到身敗名裂,一念之差,失足已成千古恨了!袁世凱既死,自然由副總統黎元洪扶正,做了民國的大總統,推翻了袁氏的帝制,再建起共和旗幟來。

但黎氏的為人是樸誠少謀、臨危無斷的人,那些野心家張勳等輩如何把他放在眼裏呢?袁世凱死後,這班人去了一個壓制的人,登時如釋重負。

就在徐州密議,實行他們復辟的陰謀,這時,那自號保皇派的康有為、梁啓超輩也開始活動,暗裏和張勳結合,準備推倒共和,請溥儀出台,重複清朝的舊制。一時贊成這個議論的督軍以及在野名,如徐世昌、金梁、世續、耆善、李梅庵、瞿鴻機等,倒也很不乏人。

清室在此時受着民國的優待,猶心不知足,萌違天之行,可算是自不量力。然一半也被羣小包圍,不由自主。一半是民國人民當初談和之際大覺疏忽,不曾將帝號廢去,把帝孽趕走出宮,仍讓他們關門做小皇帝,才出這種活把戲來。

在這當兒,清廷隆裕太后已死,她臨死的時候,世續在病榻待命,隆裕太后垂淚道:“咱們如今好算得是寡母孤兒了。

先帝早薨,留此孑餘之身,目睹國亡家破,能心不慘傷嗎?祖宗創業維艱,卻不道輕送在咱們孤兒寡母之手,不是千古憾事嗎?咱們不自修改,貽誤大事,坐失江山,何顏去對祖宗先帝哩!但事到如今,説也無益。”説畢,命召小德張,內監回報,已在兩前不知去向了。隆裕後聽了,不由得一聲長嘆道:“小人無良,一至於此,咱自己盲目,差用了人,夫復何説!”世續在旁奏道:“請太后下諭,令警廳緝捕就是了。”隆裕後搖手答道:“今不比從前,國亡勢失,誰來聽你們的使喚?即國民官吏能額外盡力,也徒遺口舌於人,這又何苦來呢?罷,罷!造化了這奴才吧。”世續在側,一語不發。因為自溥儀遜位後,瑾妃以太妃資格大權獨攬,一味地收拾人心。宮中嬪妃宮人內監們都服從瑾太妃,而攻訐隆裕太后,正應了光緒帝臨終之言,説瑾妃不至受苦,別人反要受制於她,這語言猶在耳。

隆裕後在西太后面前攛掇瑾妃的壞處,吃盡痛苦,不料今,隆裕後轉為瑾妃所制,天理報應,可謂不,而人的厄運,也有變泰之時。所謂説不到底,做人看不煞咧。

隆裕後因人心背向,宮中大半和她不睦,背後更多怨謗之言,以是鬱郁不歡,終至一病奄奄。

垂危之頃,除世續、耆善兩人外,只有宮人一名,內監兩名,侍候在側而已。一種淒涼慘淡的情形,比光緒皇上死時愈覺得可憐。當溥儀來視疾時,隆裕後尚能説話,便顧着溥儀説道:“咱們國已亡了,回想昔繁華,今如夢。

現宮庭荒涼悽清,咱的魂靈不知到什麼地方去是安頓之所呢?你生在帝王之家,稚年繼統,一點事也不曾有為,已經是國亡、家破、母死。

這樣可悲可痛的境地,你雖過着了,卻是不懂得什麼苦處。將來你自有知曉的一。咱現今要和你分別了。咱死之後,無論把咱拋在深溝孤井,悉聽你的處置,咱也顧不了許多啦。”隆裕後説完,淚隨聲落。一班內監宮人也都痛哭起來,世續大泣不可抑,這樣的過了一刻,只聽得隆裕後大聲道:“早知今,悔不當初!”説了這兩句,身子望裏一翻,雙足一

就追隨光緒帝和西太后去了。這且不在話下。再説張勳和康有為等主張復辟,已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密議得已不知幾次了。講到張勳。

他在清末不過是一個總鎮,光復之前擢他做了提督,他的為人是好,是個極不安分之徒。起初了個小子做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