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嗯!這麼辦最好。”

“姐姐!”慈禧太后忽然臉很凝重了“其實我也不願意這麼辦!大家和和氣氣的倒不好,何苦繃着臉説話?這就是俗語説的:‘做此官,行此禮。’誰叫咱們坐在那個位子上呢?現在不好好兒辦一辦,將來皇帝親政,眼看他受欺侮,那時候想幫他説話也幫不上了。與其將來後悔,倒不如現在多一點兒的心好。”這是深謀遠慮的打算,想想也有道理。慈安太后在心裏盤算了好一會,認為她一個人總不能獨斷獨行,萬一處置過分,臨時阻攔也還來得及,所以微微頷首,並無別話。

等把三個摺子發了下去,值班的軍機章京知道關係重大,先錄了“折底”然後把原件諮送內閣。這三個“折底”送到文祥那裏,他連夜奔走了一番。同樣地,倭仁也作了準備。彼此都知道對方有部署,卻打聽不出真相,那就只好在內閣會議中,各顯神通了。

第二天恰逢會試第三場進場,那些翰林、御史都要為自己的或者同鄉親友的子弟去送考,所以內閣會議改在午後。等人到齊,公推倭仁主持。他未曾開口,先從身上拿出一張紙來,揚一揚説:“今天的會議,承接初七一會而來。那天的會議,眾議紛紜,漫無邊際,所以我特意先擬了一個復奏的稿子,在座各位,如果以為可用,那就定議了。”説着,便要念他的奏稿。

“慢來,慢來!”左副都御史潘祖蔭站起來説:“請教中堂,今天上頭又有三個摺子議,總要先議過了,再談復奏的稿子。”

“我看,那三個摺子,可以置而不議。”倭仁的聲音很大,但是毫無反應,一堂默然,這比有反應,還要有力量。倭仁氣餒了,把他的那個奏稿,慢慢地折了起來。

這時才有人説話,是文祥:“我看先把醇王、王少鶴、孫鵬九的那三個摺子,念來給大家聽聽吧。”於是先念醇王的摺子。次念王少鶴——王拯的摺子,他是廣西人,在軍機章京上“行走”多年,官已升到通政使,成為“大九卿”之一。按常例來説,只要勤慎當差,很可能步焦祐瀛、曹毓瑛的後塵“飛上枝頭作鳳凰”由軍機章京一躍而為軍機大臣,但以體弱多病,又沾上極深的嗜好,懶得不想動,所以不為恭王所喜。他又參過薛煥,因而得了貶官出軍機的處分。蔡壽祺第一個奏摺中,有意拉上他,引以為援,王拯的書生味道極重,反認為這一來非以德報怨,仗義為恭王執言不可。他足了鴉片,常多奇想,在這個摺子中便保舉倭仁和曾國藩“可勝議政之任”大家聽了,都笑笑不響。

再下來唸孫鵬九——孫翼謀的那個奏摺,語氣粘滯不暢,但也有好文章,就是恭王曾念給醇王聽的那一段。在內廷當差,比較悉宮闈情形的,都覺得女主當朝,確已有前明閹人竊政的模樣,所以對孫翼謀這個防微杜漸的遠見,都在暗暗點頭。

“現在請各抒偉見吧!”文祥等唸完三個奏摺,這樣安詳地説。

於是議論紛起。舒怪的是發言的人,不是默默無聞之輩,就是過去紅過,現在已在“局外”的那些冷衙閒曹,有趣的是有一種正面的意見,立刻便有一種反面的駁斥,然後又有正面的迴護,反面的責難,一來一往,象拉鋸似的,好久沒有定論。

看看時間差不多了,肅親王華豐站了起來,大聲説道:“我擬了個復奏的稿子在這裏,請大家聽聽。”這個奏稿的措詞,首先就從側面為恭王開,説他“受恩深重,勉圖報效之心,為盈廷所共見”這雖未公然指陳國事非恭王不可,但論其本心無他,則蔡壽祺所指的四款罪名,便輕輕地卸掉了。然後,支持醇王的意見,誠如所言“倘蒙恩施逾格,令其改過自新,以觀後效,恭親王自當益加斂抑,仰副裁成”接着説王拯、孫翼謀的奏摺“雖各抒己見,其以恭親王為尚可錄用之人,似無異議”這一筆的渲染,見得複用恭王,為廷臣的公議。但是如何錄用“總須出自皇太后、皇上天恩獨斷,以昭黜陟之權,實非臣下所敢妄擬”用意周密,措詞宛轉,而且簡潔異常,全文不足三百字。而“實非臣下所敢妄擬”這句話,又實在是請求兩宮太后,複用恭王領軍機。因為唯有名義上的和實際上的宰輔之任——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任命,才非臣下所敢妄擬,王拯的保倭仁和曾國藩可當“議政大臣之任”為大家所竊笑的原因,正就在此。

肅王唸完,那些剛才不曾發言的人,才紛紛響應。這一下,倭仁完全失敗了,他被迫要修改他的奏稿,改了四次才使得大家滿意。而這“四削之稿”與肅王的稿子,內容已無區別。

於是擺開兩張長桌子,分列兩個奏摺,軍機大臣列名於倭仁領銜的那個奏摺,此外公王、宗室、大臣有七十餘人列名於肅王的那個摺子。不願列名的也有,如左副都御史潘祖蔭、內閣學士殷兆鏞、御史王維珍、六科給事中譚鍾麟、廣成等等,都另有話説,別具奏摺。

這許多奏摺中,最有力量的倒是六科給事中譚鍾麟、廣成他們聯名的一個,身為言官,諫勸的措詞,不妨率直,所以説得比較透徹,以為“海內多事之秋,全賴一德一心,共資康濟,而於懿親為尤甚,若廊廟之上,先啓猜嫌,本之間,未能和協,駭中外之視聽,增宵旰之憂勞,於大局實有關係”這幾句話,鞭辟入裏,也是四方的公論。慈禧太后頗生警惕,知道應該適可而止了。否則,有理變成無理,民心清議,歸於恭王那一面,於自己的威信“實有關係”於是,她在與慈安太后商議以後,第二天召見軍機大臣文祥、李棠階、曹毓瑛,當面把所有的奏摺發了下來,同時反覆解釋,説這一次對恭王的責備,用意是在保全,期望恭王經此一番鞭策,收斂改過,上頭的苦心,廷臣應該體諒。如果説真有猜嫌之心,何必把惇王的摺子議,儘可留中不發。

“現在大家都説,恭王雖然咎由自取,到底也還可以用,這跟我們姊妹的想法一樣。”慈禧太后説到這裏,略停一停,才用很清楚的聲音宣示:“恭王仍舊在內廷行走,仍舊管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三樞臣屏息聽着,以為慈禧太后還有後命,但她未再作聲。事情就是這樣了!於是文祥才應聲:“是。”

“寫旨來看吧!”曹毓瑛早就準備了一篇典矞堂皇的大文章,頌兩宮之聖,贊恭王之功,那是假設恭王蒙“加恩賞還一切差使”雷轟電掣,九天風雨之後,大地清明,麗風和的境界。此刻完全用不上了。

趁文祥和李棠階另行回奏其他政務的片刻,他退出養心殿。本想自己動筆,另外擬個旨稿,但意興闌珊,思路窘澀,只好去找借南書房待命的軍機章京執筆。

南書房密邇養心殿,文學侍從之臣,集中於此,向來是消息最靈通的地方。這一天特別熱鬧,在內廷當差的都藉故來探聽恭王的消息,一見曹毓瑛出現,都要聽他説些什麼。而他什麼也不肯説,只向軍機章京方鼎鋭招招手,把他喊到一邊,密密述旨,然後自己寫了一通短簡,封固嚴密,派人專送到恭王府。

到了中,明發上諭已送內閣,這一下消息很快地傳佈了開去。同情恭王的人,自然大失所望,而外人也覺得詫異,不想恭王複用的結果是如此!而“內廷行走”實在又算不上是一個差使,真正的差使只是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而已。

不管怎麼樣,總算是皇恩浩蕩,照例該到恭王府去道賀。恭王心情惡劣,幾乎一概擋駕,依然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鑑園見着他。

這極少數的人,包括了他的一兄一弟。惇王這天顯得很象個做哥哥的樣子,安他説:“老六!你別難過,一步一步來。軍機上少不了你,過些子上頭就知道了。”

“我難過什麼?”恭王故作豁達“總算還教我管洋務。未到‘不才明主棄’那個地步。”醇王則是對倭仁深表不滿,尤其因為倭仁在內閣會議中,居然倡言醇王的奏摺,可以不議,覺得形同藐視,有傷自尊。便告訴曹毓瑛,説方鼎鋭替他擬了一個參劾倭仁未將硃諭明白宣示的奏稿,決意遞了上去。

文祥一向周密而持重,眼前他又代替恭王成了軍機的領袖,責任特重,更需力求穩定,所以對於那些愛耍大爺脾氣的王公,有些喜歡鼓動風的言官,多方疏導,希望把局面冷下來。同時他也跟恭王作了好幾次面對面的促膝密談,在整個政中,他雖是局中人之一,卻能站在局外冷眼旁觀。他為恭王指出,有些人的目標是在曾國藩,幸而不曾牽連,無礙軍務,為不幸中的大幸。

其次,薛煥、劉蓉一案還未了,倭仁另有一折請旨,所謂“行賄夤緣”一節應否查辦?慈禧太后已面諭軍機,命薛煥、劉蓉明白回奏。頗有人唯恐天下不亂,如果處理不善,引出意外風波,會興大獄,那就大糟而特糟了。

因此,他勸恭王忍耐,先等薛、劉一案料理清楚,然後再想辦法,復回軍機。此時務宜韜光養晦,千萬不要節外生枝。恭王自然能夠領略他的深意,聽從勸告。但這一次打擊在他認為是顏面掃地,再也無法彌補的事,所以心情抑鬱,不斷搖頭嘆息,任憑文祥百般勸,也難把他的興致鼓舞起來。

倒是醇王十分起勁,遞了那個摺子,一看三天還沒有下文,叫他的子進宮去打聽消息。七福晉還不清是怎麼回事,進宮請安,正好慈安太后也在,談了些閒話,她忽然冒冒失失的問道:“弈譞有個摺子,兩位太后不知看了沒有?”慈禧太后聽這一問,臉便不好看,慈安太后大為詫異,看着她問道:“老七又有什麼摺子?”

“胡扯!”聽得這一聲斥責,七福晉一驚,心裏懊悔,該先把事情清楚了再開口。此刻只好不響了。

慈安太后為人忠厚,看她們姊妹言語不投機,便也不再追問,亂以他語,把話題扯了開去。

坐了片刻,她回自己宮裏去午睡,這時慈禧太后才把她妹妹喊到一邊去密談“老七怎麼這樣子糊塗!”她沉下臉來説。

“怎麼啦?”七福晉越發不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