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據李光昭自己説,他是嘉應州的監生,二十歲以後,隨父移居漢陽,他家做兩項生意,一項木材,一項茶葉,在這二十年中,足跡遍及兩湖、雲貴、四川。同治元年經過安徽,因為受了一名巡檢的氣,一怒之下,在臨淮軍營報捐了一個知府,但他從未穿過官服,因為他覺得還是做個無拘無束的商人,來得舒服。
這番話聽得貴寶肅然起敬,豎起大拇指讚一聲:“高!”接着便敬了一杯酒,改口稱李光昭為“李大哥”
“不敢,不敢!”李光昭謙虛着,又問:“貴大爺去過西南省分沒有?”
“慚愧得很!”貴寶答道“從來沒有出過直隸。”於是李光昭便大談西南的名山大川,山水如何雄奇,風俗如何詭異,滔滔不絕,把在座的人聽得出了神。
“説實話,”李光昭説“我繼承父業,做這個買賣,就為的是生喜歡好山好水。貪看山水,也不知花了多少冤枉錢,但想不到今天倒用上了。真正是一大快事!”説着,舉壺遍酌座客,同時解釋他自己的話,何以説是“花了冤枉錢”又如何説是“用上了”?
他説,既入深山,不能空手而回,土著又知道他是大木商,自然也放不過他,因此買了許多“山頭”而通不便,雖有大批木材,無法運下山來,等於貨棄於地,所以説是花了冤枉錢。
這一説,下面那句“用上了”就不難索解,報效園工,當然是“用上了”然而既然通不便,運不下山來,又如何用得上?
問到這話,李光昭笑了。
“貴大爺,”他説“這一點你都想不明白?我是個候選知府,見了督撫還得磕頭,説請他修條路,讓我運木植,誰聽我的?”
“啊…”貴寶“啪”地一聲,在自己額上打了一巴掌“真正教你問住了!”他連連點頭“好,好,這一點不用你費心。李大哥,我要請教,你有些什麼木植?在那些地方?總值多少?預備報效多少?想要點兒什麼?”
“什麼都不想要!”李光昭很快地接口“仰賴兩宮太后和皇上的洪福,打平了長、捻子,左爵帥西征,大功也快告成了。老百姓能過太平
子,還不該盡點心報效?再説,那些木植,在我原是用不上的,説句不敬的話,叫做‘惠而不費’,何敢邀功?”表白了這一篇話,李光昭從靴頁子裏取出一個經摺,送到貴寶手裏,打開一看,所列的盡是合抱不
的香楠香樟、柏椿梓杉等等高貴木植,貴寶與成麟等人,一面看一面不斷地發出“哦、哦”的輕呼,驚喜之情,溢於詞
。
“好極了,好極了,各處大殿的橫樑跟柱子,都有着落了。”貴寶又説“在山上買,就花了十幾萬銀子,運到京裏,怕不值幾十萬?”
“是的!我全數報效。”談到這裏,就應該有進一步的行動了,貴寶當時就帶了他去見內務府大臣誠明。李光昭是早有準備的,先到東河沿客店裏,帶上兩包土儀,獻上誠明,然後恭恭敬敬地請安問好。
籌備修復圓明園這件大工程,內務府大臣中,自己商定了職司,木植的勘估採辦,是歸誠明負責。貴寶事先也曾回過,誠明對於李光昭的來意,已有所知,所以敍禮過後,要言不煩,一下就談入正題。
“老兄深明大義,兄弟萬分欽佩。”誠明很客氣地説“不過,凡事一經入奏,要變動就很難了,所以寧願我們私下多破費點工夫,談妥了再跟上頭去説,辦事就順利了。”這話往深處去體味,是有些不大相信李光昭,貴寶深恐他不明旗人喜歡繞彎子説話的習,聽不出其中的深意,所以特為點了一句。
“李大哥,你把你那些木植,存在什麼地方,細細跟誠大人説一説。”
“好!我來説給誠大人聽。”李光昭數着手指:“先打湖北説起,在‘九道梁’那裏。”第一個地名,誠明就不知道,以下李光昭講了一連串山名,在誠明幾乎是聞所未聞。但看他如數家珍似的,極而
,諒來不假,誠明的疑惑消失了一大半。
接下來便是貴寶為他作了補充,然後又説:“難的是木植出山不容易。將來勘查好了,是由內務府動公事,還是請上頭降旨,徵工開路,只能到時候再斟酌了。”
“嗯,嗯。”誠明又問:“照老兄看,這些木植幾年可以運完?”
“那…,”李光昭想了想答道:“山路崎嶇,材料又大,總得十年才能運完。”
“十年?緩不濟急了!”誠明相當失望“雖説這一樁大工,總也得好幾年,可是不能説十年以後才動用木植。”
“那當然!”李光昭趕緊解釋“我是説十年運完。第一批總在三年以後,就可以運進京來。”
“是三年以後起運,還是三年以後運到京?”
“三年以後運到京。”李光昭很肯定地説。
誠明點點頭:“那還差不多。”貴寶看他們談到這裏,便嘴説道:“運下山是一回事,運進京又是一回事,這裏頭還很麻煩呢!”他臉向李光昭一揚“有什麼話,李大哥你可趁早説。”
“我想,這件事當然得我親自照料,請誠大人派人會辦,沿途關卡,也好免税放行。”
“當然,當然!那當然是免税放行的。”
“為了報運方便,最好請誠大人給一個什麼名義,刊發關防,那可以省很多事,也可以省很多運費。”誠明一想不錯,剛要開口允許,突然想到安德海在山東的遭遇,便改了口了。
“這件事我可答應不下來。得要請旨。”向皇帝請旨,一時也不能有確實的結果。皇帝還不敢獨斷獨行,無論如何先要稟告兩宮太后。找了個在御花園消夏的機會,他閒閒地提了起來。
“英法使臣都遞過國書,算是和好了,園子可還荒廢在那兒。”皇帝這樣説道“總得想法兒把它修了起來,兩位太后也有個散散心的地方。”慈禧太后聽這話便有喜“難為他還有這番孝心!”她向慈安太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