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慈安太后報以不明意義的一笑。這態度就很奇怪了,不但慈禧太后,連皇帝都有些嘀咕不安。
當然,慈安太后看得出他們母子殷切盼望的眼,然而她不敢輕易開口。這件事她不知想過多少遍了,每一次想到最後,總是懊悔自己當初不該跟皇帝出那個主意:為慈禧太后找件可供消遣的事。當皇帝召見內務府大臣談論修園時,她已微有所聞,卻不知工款從何着落?同時也不知道修一修要多少錢?但有一點她是知道的,這筆工程款決不會少,而且一提修園,必有許多人反對,恭王也許還可以商量,文祥一定不肯答應。那一來,安安靜靜的
子就過不成了!
慈安太后所求的就是“安靜”二字,女人一入中年,而且守寡這許多子,心情特異。燈前月下,壓抑那份莫可言喻的悵惘,凝神悄思,才體會到什麼叫“古井重波”?心裏已經夠亂了,再自尋些煩惱出來,這
子怎麼過?
不過她也知道,她象麗貴太妃以及後宮永巷中許多安分老實的妃嬪宮眷一樣,但願風調雨順,吃口安閒茶飯,夏天在廊上,冬天在炕上,白天在窗下,晚上在燈下,用消磨五絲線來消磨黯淡的
子。而慈禧太后不同,她生平最怕的就是“寂寞”要熱鬧不要安閒,因為安閒就是寂寞。為了替她設想,慈安太后卻又不忍説什麼掃興的話。
想了一會,她這樣問道:“這得多少錢吶?”口氣總算鬆動了,皇帝也鬆了口氣,順嘴答道:“花不了多少錢。”這見得他缺少誠意,慈安太后頗為不悦,用呵責的語氣説:“那麼大一個園子,花不了多少錢?修一座宮門都得報幾十萬兩銀子!”
“那是內務府胡鬧!”皇帝定定神説“我已經叫他們去估價了。工款當然不是小數,不過他們另外有個籌款的辦法。”
“又是按畝派捐?”
“不是,不是!那怎麼行?”皇帝使勁搖着手説:“決不能幹那種傻事。”
“那麼,我倒聽聽,”慈安太后説“聰明人出的主意有多麼高?”
“事情還在談,如果沒有把握,當然我也不敢冒失。內務府的意思是,他們願意報效,自己商量着定個章程,有錢的多拿,錢不多的少拿,沒有錢的不拿,集腋成裘,湊一筆整數也不難。”
“哼!”慈安太后微微冷笑“説得容易!誰肯拿呀?”
“有!”皇帝很認真地,帶着爭辯意味地“別説咱們旗下,漢人都有願意報效的。”於是皇帝把李光昭的情形説了一遍,慈安太后有些將信將疑,慈禧太后卻大為興奮“這姓李的,”她説“話是説得好聽,當然也是有圖謀的。園工一成,出力的人,當然都有恩典。上頭難道白使他的木植?所以眼下落得説漂亮一點兒。”
“是!”皇帝被提醒了,很大方地説:“只要他真的實心報效,將來賞他一個實缺,那怕就是漢陽府呢,也算不了什麼。”聽他們母子倆談得如此起勁,慈安太后亦被鼓舞,心思便有些活動,覺得能夠把已經燒掉了的圓明園,規復舊觀,也是件很有面子的事,對泉下的先帝,大堪告。於是她不知不覺地也參與其事了。
這天一下午的商談,消息很快地傳到內務府,除掉一個桂清以外,無不大為興奮。
“這是通了天了!”貴寶向他所管的司官和筆帖式説“好好兒幹吧!只要能把圓明園修起來,這場功勞就跟曾中堂兄弟克復金陵一樣。”曾氏兄弟克復金陵,封侯拜相,內務府的司官,自然不敢存此奢望。但乾隆六十四年,幾乎無一不是在修圓明園,這樣一座園林要修得象個樣子,非十年八年的工夫不可,如果踵事增華,盡皇帝這一輩子,也還不能完工,天天營造,
報銷“銷金鍋”中能出無數“金飯碗”好
子真個過不完了。
於是內務府管事的大臣和司官,對修園大工的職司,重新作了一個分配,實際負責的是貴寶和文錫二人,經常帶了工匠到海淀去勘察估價,同時不斷通過小李有所陳奏和請示。
“盡聽他們説,怎麼樣,怎麼樣,我也搞不清楚。”皇帝這樣跟小李説:“我得親自去看一看才好。”
“是!”小李不知道如何回答,唯有先答應着再説。
“你跟他們去商量,看是怎麼去法?”皇帝又説“我看是悄悄兒去溜一趟的好,一發上諭,又鬧得六神不安!”這是微服私行,小李又嚇一跳,但轉念一想,奉旨跟內務府去商量,天塌下來有長人頂,輪不到自己倒黴,那就不要緊了。
於是他笑嘻嘻地答道:“是!奴才馬上去跟他們商量。”找到貴寶,一説經過,貴寶的膽子甚大,滿口答應:“既有旨意,自然遵辦。我先去安排,請你奏報皇上,看是那天去?”
“你那一天安排好,就那一天去。”小李問道:“你是怎麼個安排?説給我聽聽。”
“那天當然不能‘有書房’,等下了朝,請皇上換便衣出中正殿角門,我帶一輛車在那兒等。”等回去奏明瞭,皇帝喜不可言,但他要騎一匹吉林將軍所進,賜名“鐵龍駒”的黑馬。這一下,小李可不敢答應了。
“萬歲爺饒了奴才吧!”小李跪下來説“沒有‘壓馬大臣’,奴才不敢讓萬歲爺騎馬,萬一碰破了一塊油皮什麼的,奴才有八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那麼,”皇帝讓步了“莊園子裏,我可得騎馬。”小李固有怕皇帝墜馬受傷的顧慮,而主要的還是怕在街上乘騎,為人識破御駕。在園子裏騎馬,反正不是疾馳,牽着馬慢慢走,決計不能出事,所以他答應了下來。
到了第三天,風和晴,秋光可人,皇帝越覺得興致
,依照預定計劃,換了便衣,悄悄出宮。貴寶跨轅的一輛簇新的後檔車,安安穩穩地把皇帝送到了圓明園。
到了那裏,皇帝才知道騎馬不合適,因為不能聽人講解,便步行着視察各處。
由於轄區遼闊,不要説走遍全園,僅是進“大宮門”和出入“賢良門”看一看“福海”以西“正大光明殿”、“勤政親賢殿”以及“前湖”與“後湖”之間的“九州清晏”一帶的廢址,就花了兩個時辰,看看影偏西,小李一再催請返駕,皇帝因為初次微行,也不敢多作逗留,仍舊由貴寶護送回城,從紫
城西北角的便門入宮。
回到乾清宮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總管太監張得喜來問,宮中有何動靜?張得喜與小李是有默契的,心知皇帝微行,不便説破,只是奏報“無事”無事便是福!小李心中一塊石頭落地。這夜燈下奉侍皇帝閒話,少不得又談圓明園,談得夜深了,第二天想多睡一會,因而囑咐小李傳諭:“無書房。”秋涼天氣,正宜用功,而皇帝無緣無故放了師傅和諳達的假,首先李鴻藻就大失望,而且相當不滿,但亦無可奈何,只有回到軍機處去當值,打算着跟恭王商量,是不是該上個摺子?有所諫勸。
剛出弘德殿,只見桂清腳步匆遽地趕了來,李鴻藻便喊住他説:“蓮舫,不必進去了,今兒沒有書房。”聽得這話,桂清一愣,然後搖搖頭,黯然地説:“不是好徵兆!”
“何出此言?”李鴻藻驚疑地問“什麼徵兆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