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53章一手遮天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以前他只是皇帝用來震懾官場的寶劍,受到各種束縛,想殺的貪官殺不了,想要追查的案子往往無法深究,現在大權在握,躊躇滿志,打算大展宏圖。

他覺得治理國家的重點,首要就是吏治。官吏貪污腐敗,違法亂紀,既造成了百姓的困苦,又敗壞了國家的基,是一切罪惡的源頭。因此他決定第一步就是大力整治吏治,整治的辦法就是制定嚴厲的法律。

他覺得只要有嚴酷的刑法來威懾,官員如果膽敢犯法,馬上嚴懲不貸,如此一來,自然也就沒人敢貪污腐敗,違反法律了,和吳思遠説起,他卻不同意朱傳宗的看法,道:“人都是有貪慾的。官員們掌握權力,卻不受監督,這樣的情況下,想讓人一點不受誘惑,就像讓貓兒不吃腥一樣,本是難以實現的。

無論刑法多嚴酷,受罰的永遠是少數人。只要有機會,仍會有人抱着僥倖心理鋌而走險,大人你又如何殺得乾淨呢?”朱傳宗道:“人有貪慾是不錯,但人更怕死。

殺十個不管用,我就殺一百個、一千個。我就不信,難道有人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吳思遠嘆道:“大人把人都殺光了,誰來當官呢?”朱傳宗聽了極不以為然。天下人那麼多,還怕沒有願意當官的?不過朱傳宗知道吳思遠思慮高遠,肯定有他的道理。

因此一開始也沒有馬上就實行酷律,而是先對官員們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教育,每當有新任命的官員將要去上任時,朱傳宗都要親自找他談話,苦口婆心地給他們講一番道理。

他還給官員們講了一個例子。當官的老實守着自己的俸祿過子,就像守着井底之泉,水雖然不很滿。

但是不會幹,可以取用一輩子,受賄而來的外財真有益處嗎?你搜刮民財,鬧得民怨沸騰,再高明的密謀也隱瞞不住。

一旦事發,首先關在監獄裏受刑,判決之後再送到勞改工場服苦役,這時候你那些贓款在什麼地方?在數千裏之外呢。你的子兒女可能收存了。

也可能本就沒有。那些贓物多數藏在外人手裏,這時候你想用錢,他會得你家破人亡,贓物也成了別人的東西。

所以説,不乾淨的錢毫無益處。官員們都聽説過這位攝政王大人早年人稱“朱青天”最恨貪官,因此個個都心悦誠服,承諾一定會做個好官。

朱傳宗看到自己的措施頗有成效,十分滿意,尋思着也許那些嚴酷的刑法用不到了,哪知道才過不到一年的時間,就發生了一件大案,讓他萬分震怒,原來半年多前,户部尚書年紀太大,告老還鄉。

朱傳宗挑細選,從户部的官員裏選了一個叫秦槐的,接任户部尚書之職。秦槐四十多歲年紀,很有才幹,而且一向有清廉的名聲,朱傳宗對他寄予厚望。

哪知道秦槐才上任半年多,就被人告發説他貪污受賄,而且濫用職權斂財。朱傳宗一開始還有些不信,命監察院仔細查證。誰想到竟然是鐵證如山。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天的時候太平府一帶有幾個州府遭了乾旱,朱傳宗下令減免賦税和錢糧,但是秦槐陽奉陰違,對這些地方照舊收糧,可是錢糧都沒上繳府庫,全被他私了。

如此這般,私私扣的錢糧銀兩,數目龐大,摺合起來足足有十幾萬兩銀子。這也還罷了,秦槐及手下黨羽在徵收賦税的時候,又想了許多名目,千方百計壓榨百姓。比如他收錢糧的時候,一石米折鈔兩貫錢,但是兩貫錢以外他又跟老百姓要了其他的錢:水腳錢一百文,就是用船來運。

車腳錢三百文,船運完了還得用車運,再加三百文。口食錢一百文,人吃馬喂的,都得吃東西,再加一百文。庫子錢一百文,掌管倉庫,看倉庫,再加一百文。

蒲簍錢一百文,糧食得裝成包,打包用蒲簍,加一百文。竹簍錢一百文,拿竹子編的筐子,再加一百文。神佛錢一百文,運輸走到江上走到河上,怕遇見大風船翻了。

要讓它平平安安的,沿途還要拜神拜佛。所以一石糧食兩貫鈔,加了多少錢!這些五花八門的手段,整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還比如軍隊飼養戰馬,養馬的草要從民間徵收,秦槐這些人接受了一些賄賂,誰給他賄賂了,這個糧草免徵。他把這些負擔攤到其他沒有給他賄賂的那些地區,這又是一筆錢。

還有納糧入水、納豆入水,就是説把糧食裏頭摻上水,濕的擱到倉裏頭,收的豆子摻上水擱到倉庫裏頭。

最後造成倉庫的糧食大批腐爛,甚至沒辦法處理,把倉庫拆了,把糧食大批的埋了,朱傳宗看了這些證據及案宗,真是觸目驚心。

明宗時候吏治敗壞,他四處查處案件,懲治貪官,也沒見過這樣規模龐大的貪污案。沒想到自己當權以後,自以為官場一片清明瞭,卻原來比以前還要腐敗。

朱傳宗不由然大怒,看來不實行嚴酷的法律是不行了,他不顧吳思遠的勸阻,開始大肆實行殘酷的刑法。

新法規定,官員貪污滿十兩就處以絞刑。十兩相當於一户中等人家一年的收入,按以前的法律,不過判放而已。至於杖責、刺配,各種酷刑更是動輒加身,往往官員被查出一點罪過,就要大刑伺候,去掉半條命,稍微嚴重點的,就是死罪難逃了,秦槐一案徹底清查下去,牽連極廣。

以秦槐這個户部尚書為首,以下左右副尚書,各司郎中,凡是有些權力職司的,幾乎沒有置身事外的。

而且到了地方,知府、錢糧主簿、看糧的衙役,盤錯節,如同蛛網,再往下,秦槐等人貪污的糧食,自然還要變賣成銀子,這就又牽出一大批靠跟官府勾結髮橫財的不法富商。

朱傳宗下令在全天下追贓,查到哪兒,懲罰到哪兒,一個不漏。朱傳宗下令嚴格懲罰,這一次案件牽連到户部、天下十二布政司,所有行賄的、窩贓的、銷贓的,輕則徙,重則斬首,加起來足有三四千人,户部衙門都為之一空,這樣的嚴刑厲法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官員們人人自危,每天去衙門都提心吊膽,早上出門去了。

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平安回家。另一方面,許多官員看準風頭,趁機合朱傳宗的想法,羅織罪名,構陷同僚,以求受到嘉獎重用,不過天下的吏治也確實是清明瞭許多。官員們戰戰兢兢,敢於頂風犯法、違法亂的,是鳳麟角。

朱傳宗見自己的政策取得了這樣好的效果,不由大是得意,向吳思遠笑道:“吳先生,你看看現在官場的風氣這麼好,可見我的辦法還是對的。”吳思遠道:“大人,殘酷的法律只能有一時之效。

而且大人沒聽過‘過猶不及’這句話嗎?官員犯的罪也分大小輕重,犯罪的官員也分有能力和沒能力的。現在大人不論其他,只要動輒有點罪錯馬上大加懲處,官員被罷免光了。

又臨時提拔很多本沒有經驗資歷的人來填充,要知道有時候庸官的危害可是一點也不比貪官小啊!”朱傳宗現在位高權重,沒人敢在他面前頂撞,而且他視這次整頓是得意之作,聽了吳思遠一番批評,難免有些不悦,道:“那先生你説該怎麼做呢?”吳思遠説人治不如法治。

只有從制度上約束官員,讓他們沒有犯罪的機會,這樣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朱傳宗不以為然地笑道:“難道現在不是在靠懲罰的制度來約束官員嗎?”吳思遠説起他的構想,又勸了幾次,見朱傳宗都聽不進去,也就不再説了。

過了些天,就向朱傳宗辭官,要回老家東山去隱居。朱傳宗極力挽留,可是吳思遠去意堅決。也就只好應了,朱傳宗奏請太后下旨,將整座東山都封給吳思遠,尋常人不得打擾,供他隱居之用。

***吳思遠與朱傳宗意見不合,辭官隱居去了,過了些子,兵馬大元帥王定昆也來見朱傳宗,説要出兵權,辭掉大元帥之位。朱傳宗十分不解,問道:“大哥是當朝名將,領兵打仗無人能及,這個元帥的位子你不坐,還有誰能勝任?

況且大哥正幹得好好的,現在朝廷都是咱們做主,難道還有誰跟大哥過不去?”王定昆笑道:“我跟王爺是結拜兄弟,誰敢跟我過不去呢?不過現在天下太平,也沒有仗打啦,我這個元帥,也沒有什麼意思。我打了半輩子仗,也累了,想享享清福啦。”朱傳宗不好勉強,便依王定昆的意思免去了他元帥之職,改封為太保。太保是三公之一,地位極為尊崇,是名義上的軍隊最高統帥,不過沒有實際的軍權。朱傳宗雖然對能把軍權收回手裏,也很合心意,但是王定昆辭官的事還是令他有所觸。

覺兄弟之間好像不如以前那麼親熱隨意了,他明白王定昆辭官的原因,一定是自己最近大力剷除官員,手段殘酷,害怕他手中掌握兵權引起自己的猜忌。

加上吳思遠歸隱而去,王定昆更加擔心,乾脆主動出權力,以求平安。朱傳宗想着這事,心中就有些不樂。他一心是想為百姓營造一個廉潔清正的朝廷,讓百姓過上不受欺壓的好子。

為什麼吳先生要反對自己呢?為什麼結拜大哥都害怕自己呢?難道權力真的那麼可怕?還是自己掌握了大權,真的變了呢?朱傳宗回到家中,想起嫂子華採雲知官場,見識過人,不妨跟她聊聊。因此就信步到了觀雲院。哪知道華採雲聽他説完,也是贊同吳思遠的説法。説是刑法太嚴,樹敵太多,雖然現在朱傳宗權勢正大,一手遮天,但是畢竟不能跟整個官場作對,在官場行事要留後路,不能把事情做絕,還説朱家的富貴已經到了頂峯,不需要再積攢什麼功勞政績,朱傳宗只要好好掌握朝政大權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