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節-第三十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私章小説網】:4ZXS.COM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章問鼎中原第二十六節六月上,兗州,定陶,大將軍行轅。

朝廷下旨,同意大將軍三方和談的奏議。

朝廷下旨重責治書御史陳好,罷免了他的職務。

大將軍隨即再奏朝廷,為陳好説情,並徵辟他為大司馬府長史,懇請朝廷允許其將功折罪。

在大將軍的親自斡旋下,徐州的曹仁、玠和江東的孫賁、朱治坐到了一起。第一次會談的氣氛很緊張,孫賁因為孫策的死,對徐州恨之入骨,言辭極為惡劣。而玠也毫不示弱,指責江東卑鄙無恥,先是背叛袁術,後又背叛聯軍,死有餘辜。玠的話怒了孫賁,他當場跳了起來,不顧大將軍在座,拔刀相向。第一次會談就在爭吵謾罵中結束了,沒有任何結果。

第二天,大將軍只邀請了曹仁和朱治參加會談。兩人都在中原大戰中被俘,在定陶療傷的時候,兩人經常見面,已經成了好朋友。這次會談雙方初步達成了協議,對大將軍提出的議和條件表示了認同,並各自派人回稟。考慮到時間問題,送到江東的書信也直接由徐州方向遞往秣陵。

六月中,左車騎將軍鮮于輔、白山烏丸大單于樓麓、白鹿王度破風、烏丸小王鹿歡洋、鮮卑小王纓彤、虎,還有祭鋒的兩個弟弟,一行十幾人聯袂趕到行轅。李弘和前期到達行轅的大臣許劭、張燕、呂布、左彥、田疇等人出三十里。

祭鋒動不已,尤其是看到鹿破風,更是高興得熱淚盈眶。

隨同鮮于輔前來的還有兩位鮮卑貴客。一位是裂狂風,一位是闕昆。李弘又驚又喜,回到行轅後,拉着他們直奔軍帳。風雪看到夜思念的親人,欣喜若狂,抱着他們失聲痛哭。

前來參加親大禮的客人都到齊了,親的子也定下了,就等着喜慶的那一天了,但事情卻突然發生了變化。

在接到曹仁和玠的書信,和荀彧等人仔細商量了河北的三方議和條件後,知道局勢已被河北控制,攻擊江東之策已告失敗,如今只能在和談中爭取最大利益了。他急告洛陽袁紹、豫州劉備,請他們小心防範,北疆軍隨時都有可能發起攻擊。然後又以八百里快騎急告曹仁、玠,立即約見大將軍李弘,把徐州的議和條件具實相告。

所提的第一個條件就是祭鋒的親大禮必須單獨舉行,陳好的親大禮必須延後,否則,他退出三方和談。

和江東孫權相比,曹無論從家世、身份、地位,還是從穩定長江南北兩岸的局勢來看,都佔據絕對優勢,這個條件並不過分。曹在給大將軍的書信中説,這不僅關係到我曹家的臉面,更關係到朝廷對外胡族地位的肯定。朝廷和大將軍之所以如此重視這場親大禮,還不是因為這場親大禮直接影響到了外胡族對大漢的忠誠和信任,請大將軍千萬不要好心做壞事,破壞了這場親大禮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

李弘為難了。

讓陳好和祭鋒同一天舉行親大禮,是自己親口答應江東的。現在出爾反爾,實在有點難以啓齒。不過曹的話也有道理,當初讓祭鋒娶曹的女兒,目的正是想進一步拉攏外胡族。如果讓祭鋒和陳好同一天舉行親大禮,的確降低了祭鋒這場親大禮的重要程度。

的第二個條件是討要琅琊國。琅琊國現在被臧霸佔據着,但我已經歸順朝廷,是朝廷拜封的徐州牧,你必須把一個完整的徐州給我,不能再讓臧霸繼續駐軍琅琊國。

的第三個條件是要求控制揚州的江北兩郡。江東的孫權和周瑜目前是迫於形勢,不得不低頭,等到他們把危機解除了,穩定了江東四郡,他們又要蠢蠢動了。他們不但想打下荊州,更想佔據江北兩郡,從而取得進攻中原的有利形勢。為了把這兩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困在江東,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打消他們佔據江北兩郡的念頭。

袁耀遵從大將軍的命令,這誰都知道。當初曹急於佔據江北兩郡,只能和袁耀聯手,但袁耀始終是曹的敵人,是心腹大患。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所以曹在書信中説,如果大將軍願意召回袁耀,他可以讓袁耀帶着軍隊從徐州返回中原。袁耀離開了廬江,曹的軍隊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佔據半個廬江郡,然後以優勢兵力威脅堅守在皖城和舒城一線的江東軍,迫使他們撤出江北兩郡,從而完全控制江淮郡縣。

李弘啞然失笑。這個曹獅子大開口,該要的他全要。李弘讓陳好、傅幹、王凌等人就曹提出的條件初步商議一個對策,同時耐心等待江東的回覆。

因為信件直接從徐州往返,江東的回覆很快也到了行轅。孫權首先謝朝廷拜封他為討逆將軍、揚州牧、吳城侯,然後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一個合理要求,讓曹和袁耀把九江和廬江讓出來。我是揚州牧,揚州的六個郡應該由我控制,曹和袁耀如果繼續霸佔江北兩郡,那就是謀逆之舉,大將軍應該出兵攻伐。

李弘搖頭大笑。這個孫權果然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江東到了這種險境,他竟然還張牙舞爪,着曹讓出江北兩郡。

李弘再次召集雙方會談。這次不但玠和孫賁互相辱罵,就連曹仁和朱治也忍不住針鋒相對,雙方寸步不讓。李弘不想費時間,他藉口行轅還有急事,讓傅幹、王凌和他們繼續商談。臨走時,李弘丟下一句話,琅琊國我可以讓出來,袁耀我可以召回,但江北兩郡的事你們必須儘快商量妥當,不要無限期延誤時間。

祭鋒的親大禮被迫推遲。

定陶城內的三方會談是劍拔弩張,行轅內的議事也是槍舌劍,大臣們各不相讓,就定都長安的事展開了烈爭論。

長公主定都長安之策在晉陽遇到了巨大阻力,她不得不向大將軍求援。

大將軍保持沉默,他自始至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

六月中,大將軍派人把邯鄲的鄭玄大師和襄楷大師請到了行轅。兩位大師對朝廷有意定都長安一事早有耳聞,他們和邯鄲大學堂的很多大儒名士也私下議論過。這時聽到大將軍主動徵詢意見,隨即把“五德始終説”搬了出來。

當年光武皇帝定都洛陽,也是遭遇了重重阻力,最後無奈之下拿出了“五德始終説”説服了滿朝文武。

鄒衍的“五德始終説”認為五行相生相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秦尚水德。五德循環往復,朝代便興亡絕續。本朝高祖皇帝時,用大臣張蒼之議定為水德,孝文皇帝時用大臣賈誼、公孫臣之議,草定為土德。孝武皇帝依據鴻儒董仲舒在《秋繁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的三統説,確立漢為土德,並寫入漢律。

本朝大儒劉向、劉歆父子據《周易説卦》中“帝出乎震”一語,按照五行相生原理重新排列古史次序。在《世經》一書中,他們從神農、黃帝開始推算出漢為火德。王莽篡漢時,就是依據《世經》的説法,認為漢為堯後,為火德。王莽為舜後,為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要取代漢的火德,意在重演堯舜禪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