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節-第三十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光武皇帝中興後,於情於理都不好説自己的朝代是土德。為什麼?因為此刻的土德,已經代表了王莽篡漢的動盪年代,遭人仇恨和唾棄,無論如何不能用。
光武皇帝是漢室後裔,中興的也是大漢王朝,理所當然應該繼承火德。如果説自己的朝代是土德,那他和王莽一樣,成了篡漢者,豈不是笑話?要確定自己是火德,就要有依據,而依據就是大儒劉歆所作的《三統曆》中的《世經》篇。依據《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所確定的大漢為土德的説法是錯誤的,要更正。
前朝的皇帝因為錯誤地確立了大漢為土德,結果差點亡國,那時都城是長安,而王莽篡漢時都城也是長安,所以長安成了一個不祥之地,都城必須要改,要重新定都。
光武皇帝定都洛陽。大漢承繼的是火德,洛陽有水,水能克火,為了求得吉祥,光武皇帝特意將洛陽的“洛”字改成了“雒”
“所以…”鄭玄最後鄭重地説道“朝廷突然決定定都長安,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都牽涉到大漢興亡,但國都太重要了,它關係到社稷的命運,漢祚的興衰,不能有絲毫的輕率,需要有無可辯駁的理由。而最本的理由,就是決定社稷興亡更替的‘五德始終説’。定都長安必須要以‘五德始終説’來作為它最權威的解釋,讓天下人都信服,都能深切
受到大漢重振的希望。”
“如果沒有‘五德始終説’作為定都的基石,定都之議必然失敗。即使長公主使用最強硬的手段強行定都,她也無法成功,因為恐懼和不安會讓人們失去自信和希望,繼而會導致中興大業不斷受挫。而中興大業的受挫又會讓更多人失去自信和希望,週而復始,結果不言而喻。”襄楷嘆了一口氣,憂心忡忡地説道“大將軍應該及時阻止長公主的衝動,避免中興大業嚴重受挫,功虧一簣。”李弘神情凝重,揹着手在大帳內來回踱步。
定都長安之議最強悍的阻力就是“五德始終説”而這也正是長公主無法解決的難題。將作大匠孔融曾在晉陽召集數十名大儒名士和長公主、李瑋等人辯論,最後長公主、李瑋等人慘敗於“五德始終説”之下。
“為什麼要定都長安,我剛才已經詳細説了。”李弘站在鄭玄和襄楷面前,嚴肅地説道“你們暫時把‘五德始終説’放到一邊,僅就長公主和朝廷提出的這些理由,你們是否認為定都長安比定都洛陽更有利於大漢中興?”鄭玄和襄楷互相看看,點了點頭。
“那麼,當年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為土德的古代帝王排序和其所對應的五德是否可信?”鄭玄和襄楷仔細想了一下,又點了點頭。
“孝武皇帝確立大漢為土德的時候,採用的是以黃帝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國語》、《五帝德》、《帝系》、《呂氏秋》和《史記》,這種排序和戰國時鄒衍開創‘五德始終説’時的古代帝王排序是一樣的。而光武皇帝確立大漢為火德的時候,採用的是以伏羲為首的帝王排序,其依據是《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其主要出處是《淮南子》、《莊子》、《易傳》和《戰國策》。”鄭玄解釋道“由於《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可能…”鄭玄大概覺得後面的話説出來極為不妥,所以説了一半不説了。
李弘猶豫了片刻,鄭重問道:“如果孝文、孝武皇帝是對的,大漢的確應該承繼土德,那麼定都長安之議是否能得到擁護?”鄭玄和襄楷臉驟變,目瞪口呆地望着李弘。
“是不是可以?”李弘再次問道。
襄楷緊張地了一口氣,輕輕點了一下頭“不過,《世經》篇中古代帝王次序和相對應的五德已經
傳了兩百多年,它的權威
無可置疑,漢承火德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那麼,當年光武皇帝是否下詔説,孝文皇帝和孝武皇帝確立大漢承繼土德是錯誤的?”
“沒有。”
“那就行了。”李弘緩緩説道“你們看,現在大漢傾覆在即,社稷搖搖墜,事實證明大漢承繼火德顯然是錯誤的,否則大漢怎麼會走到這一步?難道大漢當真要敗亡嗎?不會,大漢依舊會崛起,所以大漢應該承繼的是土德。”
“大將軍…”鄭玄難以置信,失聲驚呼道“這需要充足的理由。”
“你們是本朝的儒學宗室,是泰斗,這個理由當然應該由你們來編纂。”李弘微微一笑,十分自信地説道“大漢再度中興是事實,大漢承繼土德也是事實,我們不過需要一個理由,需要一個能證明孝文皇帝、孝武皇帝當年確立大漢為土德的依據是正確的理由而已。”鄭玄和襄楷面面相覷,瞠目結舌。
第二卷亂世豪雄篇第十章問鼎中原第二十七節夜已經很深了,大帳內燭火搖曳,李弘孤寂的身影在或明或暗的燭光裏徘徊遊移,彷徨而憂鬱。
鄭玄、襄楷坐在角落裏沉默不語,皺眉不展。
《世經》是本朝大儒劉歆所作,班固大師在編纂《漢書》時把它完整收錄於《漢書律曆志》中,正是為了向世人説明大漢承繼火德的依據。上古帝王排序傳了兩百多年,要找個理由説它是錯誤的,可能嗎?
李弘停下腳步,望着鄭玄問道:“先生剛才説,《世經》出現的年代和王莽篡漢的年代幾乎一致,從某種意義上説,它可能…”李弘遲疑了一下“可能是被王莽篡改了,利用了,是嗎?”鄭玄看看襄楷,又擔心地看看空蕩蕩的大帳,猶豫了半天,才慢慢説道:“我研習經文多年,幾乎讀遍了今、古文經學的所有典籍,發現《世經》在上古帝王排序上的確有問題。”李弘驀然狂喜,幾步走到鄭玄身邊,恭敬地説道:“請先生説説。”
“當年,王莽非常欣賞和信任劉歆,拜他為國師,盛極一時的禪讓説的發起者和支持者就是他。”鄭玄望着案几邊的昏黃燭火,娓娓道來。
上古帝王世系的建立,始於戰國。戰國時陰陽家鄒衍按照五行説以五帝配五方,以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勝之序來解説王朝更替。自此以後,歷朝歷代都以“五德始終説”作為王朝建立的合法依據。
按照鄒衍的“五德終始説”《呂氏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都如此推演王朝更替:黃帝得土德,夏禹得木德,商湯得金德,周文王得火德,秦得水德。但是這個推演順序到了本朝中期出現了疑問。
一是從皺衍所構建的古史帝王世系看,所敍述的只有黃帝、夏禹、商湯和周朝四代,劉歆等一幫大儒認為在黃帝之上還有伏羲氏、神農氏和炎帝等古聖帝王,《呂氏奉秋應同》和《史記封禪書》只敍述黃帝以來的四代,未能全部涵蓋,因而需向上推演,重新排序。
二是皺衍是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剋相勝之序來解説王朝更替,排列帝王世系的。五行相剋相勝,則在政權更替上傾向於“革命”當時王莽勢力強大,劉氏皇權岌岌可危。王莽為了給自己篡漢做好準備,先是發起了“異姓受命”和同姓“更受命”的爭議,按着又授意劉歆提出了禪讓説。劉歆為了給禪讓説提供依據,於是創造了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説。
從《世經》可知,劉歆排列的帝王世系如下:太昊伏羲氏為木德,炎帝神農氏為火德,黃帝軒轅氏為土德,少昊金天氏為金德。顓頊高陽氏為水德:帝嚳高辛氏為木德,帝堯陶唐氏為火德。帝舜有虞氏為土德,伯禹夏后氏為金德,成湯為水德;周武王為木德,漢朝為火德。
劉歆在排定這個世系次序時,先否定了漢興之初依“五行相勝説”所定漢為土德的説法,確定漢為火德,那麼代之者應為土德。王莽在《自本》中自稱為虞舜苗裔,帝舜土德。故王莽宜為土德,這樣王莽代漢而立就成為必然了。
問題就出現在“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農氏”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