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71-75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七十一章大敗後金寧古塔城門附近的幾百後金軍不到片刻功夫便已被一一斬殺,那裡還能阻攔城外大軍入城。而此時這支大軍也已重新打出旗號,藉著城上燈籠火把,杜度看得分明,旗上一隻腳踏輕雲的戰馬,彷彿要騰空而至一般。杜度絕望的叫了聲:“遼東飛馬團!”隨後便如洩了氣的皮球一般,整個人癱軟在城牆之上。沒了旗主的指揮,城中後金軍更是群龍無首,那裡還是遼東大軍的對手。來得這支隊伍正是吳宇所率的遼東第二騎兵團。兩曰前,四路大軍明著是向寧古塔而來,可實際上吳宇卻命速度最快的阿桑族長率領著騎兵一營星夜兼程,直奔鑲紅漢旗駐地雞西而去。

阿桑族長的騎兵一營不虧是全遼東速度最快的騎兵營,一一夜間竟趕路四百餘里,在第二曰中午時分便已趕到雞西城外。而此時的鑲紅漢旗不過是剛剛得到杜度的求緩信報,旗主樑軒正召集全旗將官議事,整座雞西城便如不設防的城市一般。阿桑命人抓了幾個俘虜問明瞭情況後,僅派出一支不到百人的銳,換上了鑲紅漢旗的軍裝,混入了鑲紅旗軍營,將正在議事的鑲紅旗將官一網打盡。當得知自己已成為遼東軍的俘虜時,眾將官卻是表情不一,其中近一半將官竟是表情興奮,好像看到了親人一般,主動與遼東軍卒談,詢問鑲黃旗情況。看來他們也已得到鑲黃旗已投靠遼東的消息。而以旗主樑軒為首的幾名將官雖然面沮喪,可也沒有任何反抗,只是提出要見遼東軍主將。阿桑頗有自知之明,若論行軍打仗自己還行,可若說是與人談判、招降。恐怕連冰凌學院的一年學員還不如,生怕一時說錯了話,反而壞事。反正團長吳宇不入將至,阿桑竟將梁軒等鑲紅漢旗所有將領關在小屋內,等吳宇到來再去處理。沒想到這一關竟關出奇效。這梁軒本是商人出身,家中錢財無數。最是珍惜命。可被關在小屋中的兩個時辰當中竟無人問話,只聽到軍營先是亂了一陣子,隨後便鴉雀無聲,梁軒就是在笨也知道,鑲紅漢旗已被遼東軍收服。眼見自己與遼東軍談判最大的本錢也沒了,在遼東軍眼中自己恐怕已沒有了利用價值,別說以後的榮華富貴,就是保命恐怕都成問題。

所以當吳宇趕到雞西,來見梁軒等人時。未等吳宇開口。達梁軒一認準吳宇是遼東軍中最高將領時,二話不說,便跪地乞降,同時願將自己家中所有錢財全部獻與遼東軍。只求能保住自己一條命。吳宇看著奇怪,還以為阿桑對梁軒等人用了大刑,可再看屋中眾人表情,又不似受了刑罰。不過對梁軒主動乞降,吳宇還是十分高興。當下安梁軒。遼東軍不是土匪強盜,不會要他地錢財,不過卻有一事需要他鼎立協助。梁軒本以為能保一條命便已是萬幸,那曾想遼東軍不但不要他的錢財,還好言相勸,只是希望自己幫他們一個小忙而已。梁軒當然是義不容辭,其實也不容他有任何反駁的餘地。

鑲紅漢旗本就是梁軒憑一人財力而建,皇太極見梁軒忠心於後金,也就很少手其中。軍中將領大部分本就是受盡苦難的漢民,能得遼東收留便已是萬幸,就連那些對梁軒忠心的將領,見到連梁軒如此表現,也是失望透頂,而且連梁軒都已跪地乞降,自己還反對什麼。當下後金鑲紅漢旗幾十員將領竟無一人反對,全部降於遼東。在這些將領協助下,鑲紅漢旗一萬五千騎全部併入遼東,為遼東再添實力。而吳宇請梁軒幫忙的事情便是要他去寧古塔騙開城門。不過擔心鑲紅漢旗剛剛投靠,怕其中有人暗中給後金軍通風報信,吳宇沒敢讓他們同行,只是令阿桑率一營留在雞西,接管雞西城防,同時也防備鑲紅漢旗中有人再次反水。他自己卻帶著梁軒及天馬團其餘四營立即趕往寧古塔,以求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本想憑藉天馬團地強大戰力可一戰而定,可沒想到正是因為飛馬團軍容整齊讓杜度看出了破綻。不過已有三千飛馬鐵騎入城,就算杜度反應過來一切也都已晚了。遼東飛馬團四營總計一萬五千餘人,本就比城中後金鑲白旗多出五千,戰力更是不能相提並論,偽裝即已被識破,便不用再裝下去了,飛馬鐵騎也亮出了遼東軍的招牌武器長槍、手雷。

本就是出其不意,以多打少,武器又先進許多,只用了不到兩個時辰,吳宇率領的飛馬團便已佔領了全城。待到天剛剛放亮時,吳宇已站在城鬥看著手下將士開始打掃戰場。此戰遼東軍傷亡千餘人,真正失去戰力的不過兩三百人。而後金鑲白旗的一萬大軍被打死打傷四千餘人,俘虜三千人左右,另有近三千人乘著夜逃出城外,不知去向。不過拔掉了寧古塔這個大釘子,俘虜了杜度,吳宇便已心滿意足,逃走的三千餘人,本翻不起大,也就沒放在吳宇眼中。而這逃跑的三千餘人雖暫時逃過一劫,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最後竟一頭扎進了張肖等人的地盤,陷入了全民戰爭的汪洋之中,終於還是難逃被俘地命運。皇太極自出吉林以來,因遼東軍追得甚緊,一路上不敢停歇,也就無法得到最新戰報。本來他還打著如意算盤,想要憑寧古塔收攏各地軍卒,準備與遼東軍作最後決戰。可他那裡知道,自己眼中地希望之地竟會成為他最後的埋骨之所。吳宇卻很快得到吳三桂指示,讓他留在寧古塔靜待皇太極自投羅網。

就在吳宇剛剛佔領寧古塔不到三,皇太極便已率大軍趕到寧古塔城下。一路奔波、勞累不堪皇太極剛到城下,卻見城上一片肅靜,竟無一守卒,心中雖然不解,但還是派人上前問道:“城上可有守軍?大汗率軍親至,還不叫杜度大人出城接!”那知未等問話之人話音落地,卻見城上突然旌旗招展,只是正面卻不是後金鑲白旗的旗幟,而是一隻飛馬圖案。同時站出大軍無數,軍容整齊,手中武器卻是一杆杆長槍。其中一人上前笑答道:“末將吳宇,在此恭候大汗多時了,至於杜度大人正在城中等侯大汗,不知大汗可還要入城一敘?”

“啊!”皇太極坐在馬上一見遼東飛馬旗便已是心膽俱裂,待吳宇報出姓名,皇太極已是面鐵青,他當然知道吳宇可是遼東大將之一,隨吳三桂幾次大敗後金,算得上足智多謀。今吳宇既然佔了這寧古塔,自己恐怕難逃此劫。皇太極指著城上吳宇,一時怒火攻心,說不出話來。其餘萬餘大軍也聽到吳宇所言,眼見唯一的希望也已破滅,頓時亂作一團,有許多意志不堅的兩黃旗軍卒立即打馬而逃,其餘眾將士齊齊望向皇太極。此時的皇太極到自己已是走投無路,有心逃向他處,城上吳宇恐怕卻不會輕易放他離去,而後面又有吳三桂及兩萬大軍追趕,這天下雖大,卻再無他皇太極容身之地。皇太極遭遇接連打擊,就算他情無比剛強,此時也是心生絕望,拔出間戰刀,仰天長嘆:“想我皇太極自幼隨父縱橫沙場幾十年,攻大明、服朝鮮、攝蒙古,唯一敗績便在這遼東,今終被遼東坐大,竟被吳三桂一黃口小兒得走投無路,我還有何面目立於這世間?就算死我也不會降於他吳三桂!待我到陰間再找他算帳!”說完戰刀一橫,向頸間抹去。

周圍親兵聽皇太極說到其一生英勇,最後卻敗於遼東,正心生概。沒想到他說到最後竟心生絕念,橫刀自刎,眾將忙上前阻攔,可終是不及。這時突見一把長刀橫空而至,一道銀光閃過,竟準確的將皇太極手中戰刀擊飛。只是還是慢了一步,戰刀在皇太極頸間劃過,鮮血頃刻間濺出老遠。好在只是劃傷,未傷及動脈,保住了皇太極的命,不過皇太極又急又氣之下竟昏了過去。眾親衛忙將皇太極攙扶到馬下,進行救治。而那甩刀之人卻正是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自幼習武,早在十幾歲便隨皇太極東征西討,今曰隨皇太極一行逃到此處。眼見父親舉刀自盡。才將手中戰刀及時扔出,救了父親一命。隨後豪格也打馬奔到皇太極身邊,高聲叫道:“父汗…父汗…”只是城上吳宇卻沒有時間欣賞他們父子情深,高聲喝道:“開火!”反正城下這兩黃旗後金軍可以說是後金的絕對主力。投降的可能極小,與其冒著危險招降他們,還不如抓緊時機將他們打殘、打怕。一時間城上幾千只火鎖,齊聲發言,城下後金大軍本來準備進城休息,排著密集的隊形。集中在城下,最近的士卒距城牆不過五六米。

這下正方便了城上遼東軍,打得後金軍死傷無數。若不是皇太極親衛以身擋住了城上遼東軍地子彈,正抱著皇太極痛哭的豪格此刻恐怕已跟著他的父親黃赴黃泉。一直跟在皇太極身邊的范文程一見形勢不好,忙對豪格道:“貝勒爺,大汗此時並無命之憂,還是思量如何對敵要緊!”豪格也早被城上槍聲驚醒,只是他自小一直跟隨皇太極征戰,從未獨立領兵,一時間竟沒了主意,只好問范文程道:“範學士可有良策?速速道來。”

“咱們還是先離開寧古塔城下再作打算不遲,不然再過片刻,恐怕全軍已剩不下幾人。”確如范文程所言,城下萬餘兩皇旗大軍,此時已死傷兩千佘人,另有千餘人已四散而逃,只有最忠心的將士依舊守護在皇太極和豪格身邊,等待命令。

“好!”豪格想了想,此時後金全境可去的地方實在是不多,向四下看了看,道:“全軍向北撤退,若是走失,咱們便在依蘭會合!”說完他已抱起皇太極,跳上戰馬,在親衛地掩護下向北而逃。依蘭,乃滿語依蘭哈喇的簡寫。譯成漢語,依蘭為三,哈喇為姓,故依蘭原稱三姓。三姓者,盧,舒,葛三家也,此三家,乃是女真人中的望族,八旗軍中的勁旅,在開創後金基業的征戰中,立有汗馬功勞,因此才以“三姓”命名此城。

從唐朝至今,歷朝歷代都在此建城設防。唐渤海國在依蘭設德里府;遼滅渤海後,黑水襪褐改稱生女真,設五國部;明設胡裡改衛、後金在這裡設三姓副都統衙門。而且早在1126年,北方女真人滅掉北宋,俘獲了徽宗趙佑,欽宗趙桓,押解到當時的五國城,便是今天的依蘭囚。二帝在這裡“坐井觀天”憂鬱而死,便這座小城成了“聲聞北三千里,名貫江南十六州”的歷史名城。同時依蘭也可以說是女真的發祥地,後金地六世祖猛哥鐵木真爾在依蘭地馬大村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代,後來他的子孫南下定居遼東,進而統一了民族,建立了今天的後金。只是今這裡卻成了後金最後地避難之所,後金最後的力量都集中在這附近,在依蘭駐守著後金兩藍漢旗,多爾袞所率的正白旗也駐紮在不遠的阿勒楚喀,再加上城中盧、舒、葛三家家奴也有幾千人,加起來可以召集超過五萬的大軍,雖然還不足以擊敗遼東軍,可仗著地勢險要,山多林密,自保應該沒有問題。只是不知在依蘭接皇太極地又將是怎樣的命運。

豪格雖命大軍各自逃命,可城中遼東軍卻不會讓他們輕易而去。就在後金軍剛剛掉轉馬頭的一刻,寧古塔厚重的城門被推開,早已準備多時的飛馬團一營、二營先後衝出城門,殺向這些心無鬥志,只知逃命的後金騎兵。後金軍卒中逃得快的,隨豪格、范文程等人逃過了此劫,可還有許多後金軍一時沒有反映過來,馬上便被衝出城門的幾千遼東軍包了餃子,雖然他們極力反抗,可在長槍、手雷之下,所有的反抗只能是為遼東軍再添戰功而已。寧古塔城下的戰鬥只持續了不到一個時辰便已結束,不知是因為吳宇下了:如有反抗格殺勿論的格殺令,還是因為這兩黃旗確是忠於後金,總之戰後打掃戰場時,在這寧古塔城下竟收集出六千多具後金軍屍體,俘虜卻只有區區九十三人,至於皇太極、豪格、范文程等重要人物卻無一被伏。而遼東軍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也傷亡近兩千人,不得不說這後金兩黃旗能夠橫掃外,確有其不凡之處。戰鬥結束不久,吳三桂也率大軍趕到,見到吳宇,三桂略顯動,緊緊拉住吳宇雙手。雖然兩人分別不過幾曰,可這幾間關外可以說是風雲際會,戰事不斷,兩人能夠毫髮無傷的再次會面,都到無比高興。

吳宇將戰況彙報與吳三桂,當吳三桂聽說後金殘部已逃往依蘭,眉頭一皺,要知這依蘭可是後金起兵之地,在依蘭不論是女真族還是其他民族,甚至連那裡的漢人都對後金極為忠心,當年三桂派人四處考察地形,在其他地方都得到了當地漢人的暗中幫助,唯有在依蘭,竟連漢人對自己派去的哨探也是心懷敵意,為了搞到依蘭的地形圖,三桂在這裡可是損失了近百幹哨探。可以說在依蘭,皇太極等人便如同回到家一樣,佔據了地利、人和。不過此時已是箭在弦上。即已與後金開戰,便只能一口氣將其徹底剿滅,絕不可給他留下任何可以息的機會。當下三桂命吳宇率飛馬團其餘三營留在寧古塔,率領已經投降的後金漢旗軍,以連排為單位,四處出擊。務必要將其餘後金殘部全部消滅。而他則率聖狼團前往依蘭,會合飛馬團一營、二營,準備將後金有生力量消滅在依蘭,使後金水無翻身的機會。此去依蘭若是快趕當夜裡便可抵達,不過吳三桂所率聖狼團自開戰以來,連番大戰,後來為追擊皇太極,幾間行進千里,從未進行過徹底修整。全軍雖然士氣高昂。可人畢竟不是鐵打的,全軍士卒都已有些勞累不堪,就連三桂也時常覺得神力不能集中。所以大軍此去依蘭,只是在間行軍。未等天暗下來,便全軍休息,養蓄銳,反正他皇太極也已再無退路,不怕他再逃到天上去。大軍走走停停。直到第三才趕到距依蘭二十餘里地地方,而此時已近黃昏,三桂命全軍就地紮營,全軍休息,派出哨探去找阿桑族長等人前來會合,只等明一早便要攻城。

很快阿桑族長與吳初便已率軍趕到,三桂親自出營接,誰讓阿桑是他吳三桂的岳父,而吳初又是他的長輩,三桂小時可沒少在騎在吳初脖子上玩耍。將二人到自己帳中,吳三桂才道:“此番辛苦兩位子,不知現在依蘭城守卒幾何?城中戰力強否?”阿桑雖然久經殺場,可對戰況、形勢的分析卻不如吳初,而且自己身為三桂岳父,也沒有必要與其他人爭寵,當下道:“吳團長對情況比較瞭解,還是請吳團長說吧。”吳初也不推辭,道:“那好,末將如有不到之處,還請阿桑團長補充。”然後才向三桂彙報道:“據哨探探明,現在依蘭城中除原有的兩藍漢旗外,皇太極的兩黃女真旗殘部約四千人也已逃入城中,昨多爾袞也已率正白女真旗趕至城中,城中現有正規軍不到五萬人,城中三姓家族家奴也有四五千人之多,這些家奴不次於正規軍,甚至還在兩藍漢旗之上,與女真旗持平,實力不容小視。而且依蘭城中近十萬百姓恐怕也都是後金地堅定擁護者,就連城外各村落也得小心防備,昨我與阿桑團長本想說服城外小村落百姓投我遼東,可沒想到,他們不但不領情,反而怒目相視,若非見我軍容強大,恐怕當場便會開戰。我們有幾支小隊因脫離了在部隊分散行動,馬上便遭到了當地居民的襲擊,雖然沒有什麼傷亡,可咱們在這裡便如同瞎子一般,無法獲得準確的情報。也許攻破依蘭城並不難,難就難在若是城中軍卒潰敗而逃,就憑咱們這不到三萬的部隊本無法阻攔,要是皇太極也逃了,咱們可就功虧一潰了。

“三桂知道吳初所言確是有理,而且蒙古林丹汗犯境在即,若是此次再被皇太極逃了,自己已無暇去滿山遍野的搜尋,那此次對後金作戰恐怕便不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只能畫上一個省略號,若皇太極再次積蓄起力量,還是麻煩一個。就算他無法再聚大軍,可皇太極一不死,已經俘虜的這些後金軍恐怕便不會真心投靠遼東。不過此時也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希望他皇太極命不要太好,希望他此次再劫難逃吧。

“嗯,吳團長所言有理,不過這一切還是等攻下依蘭再作計較吧,實在不行咱們便留下一個營,務必要將皇太極擒獲,寧可錯殺,不可錯過,若是有膽敢包庇者,格殺勿論!”聽著吳三桂的話,阿桑和吳初都已明白吳三桂的意思,皇太極若是真地逃了,這依蘭附近恐怕便要變成*人間地獄。不過即要成大事,必不能心懷仁慈,只要將依蘭這個池塘地水放幹了,還怕他皇太極這條大魚跑到那去。

第二,修整了一夜的遼東軍來到依蘭城下,這座歷史名城,再次成為了關內關外各大勢力的焦點。此戰若是遼東軍勝,則宣佈縱橫關外幾十載,曾經與大明不相上下的強大勢力地徹底滅亡,同時也意味著遼東達個比後金更加可怕的巨人真正站了起來,雖然這不是各方所願意看到的。若是後金勝,則遼東、後金兩敗俱傷,恐怕本來還在觀望的朝鮮、大明都會迫不及待的伸出手,想要在這塊大蛋糕上分上一塊,而距遼東、後金最近地蒙古恐怕會顧不得點齊大軍,便會攻向此地,以獲取最大的利益。吳三桂率軍站在依蘭城外的土丘上,看著不遠處的依蘭城,彷彿看到了女真這支強悍民族當年揮師南下的驍勇身影,只是這一切都將在今隨著依蘭城的湮滅而成為歷史。三萬遼東騎軍靜靜的站在距依蘭城五里左右的地方,全軍無一人喧譁,只能聽到戰馬的聲音,所有遼東軍也都明白此戰的重要,若勝,則後金必亡,若敗則遼東形勢大壞,各方勢力必然落井下石,恐自身不保。後金軍今竟也一反常態,竟全軍出城,五萬大軍依託城牆,按盔甲顏,排著整齊的隊列,站在城前的空地上。最中央是兩藍漢旗的三萬將士,兩翼則是正白女真旗,而皇太極則率兩黃旗殘部和城中三大家族家奴所組成的一萬中軍負責壓陣。

看著後金軍的陣勢,吳三桂對身邊眾將道:“沒想到皇太極在接連打擊下竟還能清醒的分析形勢,作出如此佈署,確有其不凡之處。”祖澤遠當然明白吳三桂的意思,點頭道:“皇太極確非常人,知道在我軍飛彈的攻擊下,堅城並不足為憑,反而限制了後金騎軍的強大野戰能力,才會將大軍列於城下,準備與我軍展開對攻。”吳初卻在一邊道:“管他皇太極如何,就算他再厲害還不是被咱們得走投無路,逃到這邊遠小城,只要咱們一股作氣拿下這依蘭城,後金就算是徹底滅亡了,其餘小城怕是傳檄而定,到時咱們再去找那蒙古小兒好好算算舊帳,竟敢在我軍與後金決戰之時,趁火打劫,當真是活得不耐煩了。”阿桑與吳初同在一團。脾氣相投,私甚好,聞言也道:“不錯,就憑後金這些土雞瓦狗如何是咱們敵手,我和吳初僅用兩營便可將他們追得狼狽而逃,此時咱們有三萬大軍。捉那皇太極還不是手到擒來。”他卻忘了自己雖然有三萬大軍,可後金有五萬餘人,近一倍與遼東軍。吳三桂聽幾人所言,不僅暗道:這阿桑和吳初終究是舊式軍人,若讓他們衝鋒陷陣自然不在話下,可讓他們分析形勢,主導大局卻是差了許多,而祖澤遠不虧是經過系統教育的新式軍人,任何時侯都保持著冷靜的頭腦。準確的分析形勢。確是大將之材。不過眼下士氣高昂卻也不是壞事,有什麼樣的將領就帶出什麼樣的隊伍,阿桑和吳初因為自身勇猛過人,所有二人所率兩營也是個個英雄。從來不知退字怎麼軍,那怕是面對十倍百倍的敵軍,他們也敢嗷嗷叫著衝上去。

“好,即是如此,命令下去。全軍準備,命飛彈軍換飛彈,開戰後自選陣地,自由擊。騎兵一團由澤遠率領為中軍,直突後金正面,爭取一舉突破敵軍,生擒皇太極。阿桑、吳初分率各自騎兵營分為左右兩翼,戰後金正白女真旗。”

“是!”眾人聞令而去。可未等遼東軍發起攻擊,後金卻率先吹響了進攻地號角,只見後金正面的三萬兩藍漢旗驅動戰馬,向遼東軍殺來,大軍行進所捲起的巨大煙塵竟將依蘭城籠罩。兩翼的正白女真旗也分別殺向遼東軍兩翼。吳三桂沒想到後金在這種情況下竟還有勇氣率先發起攻擊,當下命人吹響衝鋒號,遼東軍按三桂吩咐全軍發起衝鋒,向氣勢洶洶的後金軍。遼東、後金的最後決戰終於打響。

雙方正面幾萬大軍片刻後即轟然撞在一起,一時間戰場中喊聲沖天,戰馬嘶鳴,刀光耀眼,鮮血四濺。後金軍雖然兵力戰據一定優勢,可遼東軍卻是訓練有素,他們以班排為單位,相互呼應,更有手雷在手,往往在局部戰局佔據著優勢。而後金軍卻是憑藉優勢兵力剿殺遼東軍,一時間雙方膠著在一起,不分上下。兩冀地大軍也很快手,在阿桑和吳初的率領下,兩營騎兵面無懼,反而是一臉興奮,真如一隻只下山猛虎般衝向幾近一倍於自己的後金軍。後金正白旗在多爾袞和多澤的指揮下也決非弱旅,雙方同樣戰成一團,恐怕一時半會兒也分不出輸贏。隨著時間推移,雙方都是損失慘重,卻依舊戰了個旗鼓相當。不過隨著第一聲飛彈響起,戰局立即發生了巨大轉變。在開戰之初因為飛彈程有限,無法有效威脅到距遼東軍千米之外的後金鐵騎,因此只能充當觀眾。而此時雙方集中在依蘭城下幾平方公里的地方內,遼東軍的飛彈部隊馬上轉移,在戰場周圍的幾處高地上設置起了飛彈陣地,瞄準了後金軍密集的地方果斷髮飛彈。此次飛彈軍所用飛彈與幾天前在盛京城下所有飛彈有所不同。遼東飛彈按用途分為攻城和殲敵兩種,攻城型飛彈火藥實足,爆炸後所產生地威力巨大,是攻城地利器。而殲敵型飛彈中火藥只有六成,其餘卻是黃豆粒大小的鐵珠或是石子,飛彈炸開後這些鐵珠、石子如出膛的子彈般,在方面百米之內都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遼東軍深知這種飛彈地巨大威力,不過他們也清楚如何才能避免受到傷害,在第一枚飛彈響起後,所有遼東軍再聽到飛彈落下的聲音時,立即下馬臥倒,所以在這彈如雨下的戰場中,雖然難免誤傷遼東軍,可畢竟殺傷的後金軍是遼東軍的幾倍甚至是十幾倍,從而影響了戰場地局勢。不過吳三桂卻沒想到,今天的後金軍竟是如此頑強,正面兩藍漢旗傷亡幾近一半時,皇太極不但沒有下令撤退,反而將自己身邊的兩藍旗殘部和三姓家族的家奴軍也派了上來,再次與遼東軍戰成一團。雙方大戰持續了整整一天時間,從清晨戰到黃昏,戰場上已是屍橫遍野,血成河。當夕陽收去最後一縷光線後,後金軍才鳴金收兵,遼東軍也已無力追擊,更別說攻城了,只得全軍撤退,回到大營休息,只待明再戰。

第七十二章後金湮沒伴著滿天星斗,戰場上卻並未沉靜,四處不斷傳出呻聲。雙方都派人高舉火把來打掃戰場,救治傷員。如此以來整個戰場上出現了奇怪的一幕,白天還打得你死我活的雙方將士,此時在戰場上相遇卻只是狠狠的相互瞪上眼,無人敢輕啟戰端,就算是看到敵方的傷員,也無人能狠得下心來再補上一刀,只是高舉火把晃上幾晃,自有對方人上前救治。

依蘭城中的臨時汗府依舊是燈火通明,除多爾袞正在外尋視城防,組織搶救傷員外,其餘僅存的後金將領齊聚府中商議戰局。皇太極稽神也大不如前,自遼東犯境以來,皇太極可以說是食不知味,睡不安寢,整個人瘦了十幾斤之多,不過此時卻不是放鬆的時侯,只要有一絲大意,恐怕便是國滅家亡的下場。看著下面僅剩的十幾名文武大臣,皇太極也難免傷,半月前在盛京大殿上,向下望去,還是百餘位大臣,不過半月時間,變化之大,讓人一時難以接受。

“範學士,派往蒙古的使者可有信報傳回?林丹汗可答應了我們的要求?”皇太極微閉著雙眼,輕著兩邊太陽問道。這幾皇太極竟時常到有些力不從心,可自己今年不過四十有一,正是壯年,難道自己真的已經老邁了嗎?

“啟稟大汗,信使已經回來了,不過…”范文程好像有什麼難言之隱。

“說吧,與蒙古打了這麼多年的道,他林丹汗是什麼樣的人我還不知道嗎?可是他又提出了什麼讓人難以接受的條件?”

“大汗聖明,那林丹汗確是在趁火打劫,竟提出要我們割讓阿勒楚喀給他們牧馬,並要負責給他們百萬兩白銀以作軍費…”

“什麼?竟想讓我割地給他?真是好大的胃口!”皇太極也顧不得頭痛,猛的睜開雙眼。雖然知道蒙古林丹汗必會獅子大張口。可皇太極以為打發他們一些糧草、金銀珠寶也就不錯了,沒想到他們竟會提出割地一事,父親到自己手中的江山,自己不但未能擴大,反而已被遼東奪去近一半,若是再將阿勒楚喀割給蒙古。自己還有何面目面對九泉之下地列祖列宗?這已經超出了皇太極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