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二十五集第十章談判桌上儘可以推擋拖延,消耗時間,秘密易也是寂寥無聲,靜靜進行,但戰場上的角力卻是明刀真槍,血
橫飛,軍事行動更不會因為外
談判而稍停腳步。
九月二十八上午,丹西的東線部隊連佔刺槐等三郡,兵鋒抵達了荊棘堡城下。
丹西知道,想要在新國土上構築穩固的新統治秩序,就必須要建立強而有力的基層政權,如此方能在獲得民眾支援的基礎上,將保王黨分子的破壞力降至最低。
事實上,這也是對付叛亂者、破壞分子和鄉村游擊隊,建立鞏固後方基地的首要途徑。
後世有不少狡猾的侵略者都仔細研究了丹西的軍事擴張史,並從中獲得許多啟發。
任何入侵行動,不管民心如何對外方有利,因為分屬不同民族,總有心懷不滿者存在,而這些人的遊擊騷擾,也令任何正規部隊頭痛。
不過,只要軍隊不觸及兵民對抗的底線,建立起強有力的基層政權,就等於封死了遊擊騷擾的破壞分子的活動空間,輔之以其他懷柔手段,完全可以在短期內加以絕。
儘管丹西收編了不少降軍和山民義軍,途中也陸續有保王黨分子投誠加入,因為需要派部隊深入民間,宣傳和協助建立基層政權,此外還要留下人馬據守戰略要地,控制補給線,故而當丹西的東線部隊開至荊棘堡城下時,仍因兵力分散而只剩九萬左右。其中,猛虎騎兵、詹魯降軍和山民義軍各為三萬左右。
當東線的混合部隊抵達時,凱魯的北線主力部隊因為地理距離較長,須佔領和鞏固的州郡較多,故而還得過上六七天時間,他們方能趕到參戰。
保王黨方面,四萬軍據守京城,十萬勤王部隊背城駐紮,與丹西的九萬人馬隔著一條寬僅十幾米的淺水小河遙相對峙。
太子黨在東,保王黨在西,各自紮下營壘。
兵臨城下的場景終於出現了,荊棘堡及周邊地區一派緊張的戰前氣氛。
不過,這場戰爭同一般的入侵和防禦戰還是有所不同。
兩邊都顯示親民姿態,做出絕不擾民的莊嚴承諾,首都周圍的老百姓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逃難現象。
比起其他州郡,比起貧困山區和窮鄉僻壤,首都居民向來都會受到政府的特殊優待。因而,荊棘堡周圍的大多數人子要好過一些,他們既不作保王黨,也不作太子黨,而把這當作一次與己無關的政治內訌,一次難得一見的軍事表演。
附近村民爬上房頂樹梢,城內市民跑上城牆,希望看到兩支大軍對壘廝殺的壯觀場景。
很長時間沒打過仗的首都居民,這回大飽眼福和耳福。軍隊紮營築壘,傳令兵和斥候兵騎馬到處飛奔,使者在兩方之間來回穿梭,罵陣的戰士們跑到河邊,扯開嗓子吹噓自己,辱罵對方。
這些從事心理戰的特種兵,分貝之高,可以傳出很遠。
他們罵的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詹魯盆地的鄉俚土語,俏皮的、辛辣的、鄙的、直指
器的,什麼都有,聽得女人耳
發紅,聽得男人哈哈大笑,甚至引來陣陣掌聲。
當然,與一般戰場兩軍壁壘分明不同的是,在雙方北側,即丹西的右翼,蓋亞的左翼,狄龍的營地傲然矗立於一個小山丘上,一萬聖瓦爾尼騎兵在此駐防。
這個第三方部隊存在,使得戰場的形勢變得非常微妙和奇特。
狄龍一副事不關己,兩不相幫的樣兒,緊守軍營,但誰心裡都清楚,這支軍隊可以隨時倒向某方,給另一方以沉重打擊。
丹西和蓋亞都得到了狄龍的出兵相助承諾,都不想去冒犯於他,更希望他加入本方作戰,但誰都不敢輕信這一承諾,為小心起見,都派出部隊防範,以免本軍的側翼遭到突襲。
在對壘的兩支大軍中,都存在速戰派和緩戰派的分歧。
丹西希望儘早結束荊棘堡戰役,好馬上趕往半島參戰,那裡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貝葉則建議穩妥行事。一旦凱魯的大軍到來時,狄龍也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全軍都能放手攻城。
君臣的意見最後統一為四個字──見機行事,敵速戰則速戰,敵守禦則不主動進攻。
荊棘堡方面,蓋蘭主張堅守。
他認為,敵軍一路乘勝而來,氣焰正盛,銳氣人,打起來並無必勝的把握。
如若據城防守,爭取打成長期消耗戰,令丹西無法分兵進入半島參戰,也許對方會同意和談,開出合適的價碼。而且,長期堅守可以靜觀其變,尋求度過難關的機會,比如,丹西長期在異國攻城,糧草不濟,引發民怨,後方不穩,甚或沙漠帝國統一半島後趕來相助等。
如果一意出城,孤注一擲,成功了當然好,失敗後卻是徹底喪失一切。席爾瓦在巨木堡堅守半年,最後不也能奇蹟般地反敗為勝麼?敵軍之計,我軍也可以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