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說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節大峽谷裡的神秘新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車英受命訓練新軍已經整整一年了。

經過裁汰整編,秦國的新軍只保留三萬鐵甲騎兵和兩萬重甲步卒。就其總數而言,只有秦國原來兵力的一半。按照周禮,秦國在周平王初封諸侯時就是“千乘之國”的大諸侯,也就是說,其擁有的戰車數量以千為單位計算,最多不許超過五千輛兵車。車戰的全盛時期,恰逢秋爭霸的烽煙時代,秦穆公稱霸時,秦國最多曾擁有兵車五千餘輛,總兵力將近二十萬,曾經威振中原。

在殷商和西周時期,兵車的配置為:車上甲士三人——車左、車右各一為主戰甲士,御者一人駕馭戰車,皆由貴族出身的壯士擔任;車下步卒十人,稱為“一什”由平民與奴隸出身的軍兵組成。那時侯,車戰甲士是軍中騎士的最高等級,訓練極為嚴格,非但要通長戈大矛的搏擊,而且要對短兵與箭有很高技藝。除此而外,騎術、駕馭技能,經受劇烈顛簸而能立作戰的體能技能,三人配合的默契等等,無一不是車戰成敗的關鍵。

到了秋時期,由於長期戰爭,兵車甲士大是短缺。同時,兵員的來源也有了很大變化,兵車配置就形成了車上甲士減少,而車下步卒增多的普遍局面。秦國兵車與當時的山東諸侯在配置上大體相當,車上甲士減少為兩人——一人主戰,一人駕車;車下步卒擴大為二十到七十二人不等,編為五人一“伍”、五伍一“兩”的戰鬥小單元;車下步卒由車上甲士指揮,車上甲士稱為“兩司馬”按照如此規模配置,秦國在車戰全盛時期的兵力大體是十餘萬人。這種車戰機動很差,非常容易分出勝負。兩軍各下戰書之後,便約定在相對平坦的山塬擺開大規模的方陣,一個衝鋒,廝殺幾個時辰,便得勝負分明。所以秋爭霸的大戰,從來沒有過相持對峙的長期戰爭。天下聞名的晉楚城濮大戰,主戰場也才糾纏了一天時間。一戰之後,失敗的一方要重新打造千萬輛兵車,並重新訓練數以千萬計的車戰甲士,可真是談何容易!這是秋時期“一戰稱霸”的本原因。

一輛經得起高速馳騁、劇烈衝撞、崎嶇泥濘、酷寒暴暑而不癱瘓的戰車,需要上好的桑木做車體,硬度極高的木材做車輪,彈硬度均為上乘的木材做戰車大軸;要用韌厚的獸皮或牛皮包裹車輪,要用上好的銅鐵皮包裹車轅車廂,要用矛頭一般壯的銅柱鐵柱做軸頭;要購買、訓練至少兩匹能夠配合奔馳的良馬,更不說大型戰車還要四馬駕拉;要打造不同於尋常鞍轡的特殊馬具,要打造戰車專用的長戈和遠程硬弓,要訓練高超的馭手和車上甲士…凡此種種,使戰車成為很難製造的古典重兵器。在秋農耕時代,大約十戶農人積兩年的財力,方才能製造、供給一輛合格的戰陣兵車。

到了秋晚期與戰國初期,戰爭更加頻繁,戰車的打造本跟不上戰爭的消耗與需要。於是,大戰頻仍的中原諸侯率先變成了兵車與步兵分離、步兵可獨立作戰的“車步混同”兵制。晉平公時的大將魏舒對“車步混同”起到了開山作用。他率軍疾行在狹窄山道時,恰遇戎狄騎兵的突然攻擊,車戰無法展開,便“毀車以為行”將車上甲士和車下步卒緊急混編,每輛戰車的二十五人組成一個步兵小方隊,方隊相連組成小方陣,據山步戰,擊退了戎狄襲擊。從此便有了聞名天下的“魏氏步陣”後來,魏國的名將吳起又將車上甲士訓練為騎士,與步卒配合作戰,便有了專門的騎兵。大耗財力人力,頗似威猛而戰力脆弱的笨重兵車,便逐漸退出了中原大國的戰爭舞臺。

秦國與中原諸侯,本來就有很大的“國情”差異。在進入中原成為諸侯之前,秦人部族在戎狄遊牧部族間經年廝殺,本來就沒有戰車,只有清一的馬上騎士。正因為老秦人舉族騎兵,當年才能馳驅千里,奔襲進犯鎬京的戎狄匈奴騎兵,一舉挽救了瀕臨滅亡的周王室。那時侯,中原諸侯的戰車面對狂飆颶風般的西域騎兵,跑又跑不過,打又沒法打,如同一堆任人衝擊宰割的板,竟是沒有一個諸侯國趕來勤王!

但是,秦人兵制卻發生了一個“文明”的倒退!成為中原大諸侯之後,秦人決意成為王化之邦,便拋棄了被中原人譏諷為“野戰”的騎兵,開始按照《周禮》的規制“整肅”軍制,取締遣散騎兵,耐心細緻的打造兵車,變成了中規中矩的“千乘之國”到了戰國初期,中原戰車已經基本淘汰,可秦國還保留著大部分殘破兵車。既無力裁汰更新,又面臨魏國名將吳起準備滅秦的強大壓力。秦國迫不得已大舉徵兵,一時兵力膨脹到將近三十萬,幾乎是男丁皆兵。然而這老戰車、青銅騎兵和未經嚴格訓練的新步兵相互混雜的三十萬大軍,竟然被吳起率領五萬兵一舉擊潰!若非裝備雖差但卻騎術良的五萬老秦騎兵,秦國真要遭受滅頂之災了。秦獻公痛定思痛,將虛冗之兵全部歸田,又回覆到了十餘萬兵力的老規模。

秦孝公少年征戰,自然知秦國軍力軍制的弊端。但是要徹底改變舊軍制,訓練出一支銳新軍,對於一個溫飽尚在掙扎之中的窮困諸侯國來說,無異於一個誘人的黃粱美夢。如今,力行變法,夢想成真,秦國開始訓練自己的新軍了,豈能不成為秦國朝野關注的大事?

過了郿縣,渭水河道漸漸變窄變深,兩岸青山已經遙遙對望。放馬奔馳半個時辰,便過了老虢國。老虢國的背後有一片三五十里的山地,那是當年西周孝王封給秦人的第一片土地,不列入諸侯,只稱為“附庸”讓秦部族居住在這裡為王室養馬。悠悠歲月,五六百年過去,這裡的老虢國早已經變成了秦國本土,那片古老的“附庸”山地,也已經成了尋常的鄉野。而在這片化入尋常的鄉野西邊,又是嵯峨險峻的陳倉河谷,那裡有一片小小的莊園,永遠烙在他的心頭…極目望去,秦孝公不慨萬端。

“君上,陳倉峽谷就在前面了。”衛鞅馬鞭一指,高聲提醒。

秦孝公恍然抬頭,但見數里之外兩座高山聳立,一條小河如銀線般隱隱穿出兩山中間。山蒼黃泛綠,風浩蕩呼嘯,一片荒僻無人的景象,不問道:“山後便是營地麼?”

“正是。”

“好地方!有山有水便有草,走!”馬隊急風暴雨般向大峽谷捲去。

車英覺得自己的擔子太重了,頗有受命於危難之際的沉重壓力。

在車英看來,按照秦國執掌兵權的傳統,統率新軍的應該是嬴虔。可嬴虔自從受到劓刑後封堵府門,不與任何人來往,更不參與國事,連國君的幾次探訪都被他拒之門外,還能為國效力麼?當大良造奏請國君任命他為新軍統領時,車英深深的動了。

四百多年前,子車氏一族本是戎狄部族中與秦人結好通婚的大駱族,後來歸入秦嬴部族,到秦穆公時已經成為功勳卓著的老秦部族。可是,由於子車氏三位著名的將領奄息、仲行、針虎被秦穆公“強令”殉葬,子車氏部族被深深刺傷,便脫離秦國遠遁西域。歷經一百餘年,車英所在的仲行一部又輾轉回到了秦國故土。這時候,子車氏功勳貴族的地位已經不復存在了。他們隱名埋姓,開始了與秦國無數庶民一樣的農耕軍旅生涯。不期上天有眼,讓車英在櫟陽國府前巧遇國君,子車氏又魚躍而起,在西陲狄道大血戰後全族遷回關中,恢復了老秦部族的榮譽與活力。車英雖然是子車氏一族的後起之秀,但誠實的說,軍功尚少,當初做嬴虔的前軍副將和後來做衛鞅的衛尉,除了他的軍旅才華、忠誠品行與奇計功勞,自然還有著朝野君臣對子車氏的懷念與歉疚在起作用。如果說,那是一種帶有報應彩的晉升,那麼讓他統率新軍訓練,則是實實在在的重任寄託。秦國再也不是靠世襲功勞過子的時候了,沒有才能,沒有自己的功勞,就沒有任何家族的榮耀與個人的光芒。在這種大爭之世,車英能夠擁有如此重要的功業機遇,如何能不奮?

車英完全擺脫了老舊車戰的路子,憑著他的兵家天賦與軍旅磨練,開始了一絲不苟的新軍立制與嚴酷的實戰訓練。

第一件事,車英在景監協助下,三個月內就完成了遴選將士、裁汰舊軍的繁重任務。衛鞅向他們代的策略是“裁舊編新,雙管齊下”以求最快的完成新舊替,防止戰事突然爆發。車英帶著十名軍吏,馬不停蹄的跑遍了秦國所有的軍營,一個個的挑選出兩萬餘名官兵,又妥善接受了所有可用的軍器輜重。其餘的七萬餘名秦國老軍,則全部給景監的班子去安置。如此安排,竟在極短的三個月時間內,使一支新軍胚胎初步形成,完成了從舊軍的蛻變。這是山東六國本無法想象的。

第二件事,從各縣青壯中一舉招募了兩萬多新兵。因為軍功勵,應徵者踴躍而來,大大超出。面對從軍人,車英報衛鞅批准,定了兩條軍法:一,只招家有三丁以上者入伍,獨生子、二子者縱然本領過人,也不招收。二,以魏國“武卒”的標準嚴格考選。

當時天下最著名的步兵,就是吳起時代訓練出來的“魏武卒”標準是身穿三層鎧甲,頭戴鐵盔,佩闊身短劍,身背二十石強弩並帶箭五十支,肩扛長矛一支,背三天干糧,行一百里後尚能保持戰力!單以甲冑與隨身攜帶物事的重量論,大約就有五六十斤,更兼甲冑兵器皆是累贅長大之物,在全身掛滿的情況下要健步如飛的行百里,還要隨時有剩餘體力戰,談何容易!對於未經訓練的壯丁,這是本不可能辦到的。車英的變通辦法是:只考校體力與意志,凡能按以上要求披掛,行一百里者就合格,不要求保持戰力。如此一來,縱然秦國乃久負盛名的尚武之邦,也堪堪只選了兩萬名合格者。

第三件事,更新裝備。戰國時代的新軍,主要標誌是鐵的應用程度。鐵騎、鐵甲、鐵兵器,都要上好的鐵打造,才能對銅兵保持絕對優勢。當時天下鐵山主要在韓國,所以韓國雖小,卻有“勁韓”之名。秦國鐵材匱乏,按照原來的十餘萬兵力計,秦國尚不可能建立一支“鐵軍”然則兵力簡為五萬,加上變法以來從山東各國入秦國的鐵材,卻也可以勉力應付。衛鞅下令,除了農具,所有能夠蒐集到的鐵器鐵材一律上繳官署,全數給車英的輜重營。一時間,秦國民間三戶用一把菜刀,富裕人家僅有的牛車上的鐵輪轂和宗廟的鐵香爐,以及舊軍遺留的少量鐵兵器,都一起進了陳倉峽谷的兵器場。車英派一名得力副將,專司監造兵器、甲冑、馬具。一年之間,峽谷中煙火徹夜不熄,皮囊鼓風恍若沉雷,叮噹錘鍛幾乎淹沒了刁斗之聲。

這些事就緒後,車英才開始了真正的組軍訓練。

開端一把火,車英首先在軍中遴選了一批年輕將領。依秦國軍制爵位,伍長什長通常是最低級的“公士”爵位“兩長”(五伍一兩,二十五人)通常為第二級“造士”爵位,百夫長一般是第三級“簪嫋”爵位,這些都不能算軍中將領。稱“將”者,最低為千夫長,爵位通常是第四級“不更”或是第五級“大夫”車戰淘汰後,騎兵和步兵中的千人隊乃戰場廝殺的基本單元。千夫長就是軍中最基層最中堅的將領層,他們通常都必須是四十歲以下的壯年或傑出青年。在千夫長這個將領階層,沒有“老將”之說。戰國軍制,千夫長便可以有大書姓氏的將旗號令,而千夫長以下的百夫長則不能有標名戰旗。一國軍隊戰力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千夫長層的戰術素質與膽略氣質。因為即或是小型戰場,千夫長也是衝鋒陷陣的最直接指揮者。後來的《尉繚子兵法》雲“千人被刃,擒敵殺將。萬人被刃,縱橫天下”說的也正是千人隊作為基本單元的直接戰鬥作用。

車英起自行伍,也做過戰車兵中等同於千夫長的“百車將”自然深知千夫長的重要,所以他的遴選重點便是千夫長人選。三萬騎兵需要三十名千夫長,兩萬步兵需要二十名千夫長,全部新軍便是五十名千夫長。按照數字,秦軍中原來的千夫長有一百多名。但由於戰事頻仍,來不及及時吐納裁汰,所以大部分千夫長都已經成了四十歲以上的“老將”許多還是沒有爵位且永遠不能再晉升的奴隸出身的“老將”開始從舊軍遴選官兵時,車英便反覆篩選,只留下了二十多個身經百戰的青年千夫長,還差一半有餘要從新軍中選拔。

車英的辦法是,打破身份,唯才是舉。秦國新法雖然已經消除了軍中的身份天塹,軍兵之間不再有貴族甲士和永遠只能做行伍老卒的“隸兵”之分。但來自貴族、平民、新自由民三種家族的將士之間的偏見隔閡,畢竟不是短時期能消除的。車英要做的打破身份,就是打破這種偏見,尤其要消除貴族平民官兵對新自由民子弟的蔑視。要做到這一點,僅僅靠說辭不行,最紮實的辦法就是比試本領,唯才是舉。

千夫長的職位不需要通兵書戰冊,甚至不識字也無妨,他所需要的最重要素質,是出的組織指揮小型實戰的本領和出類拔萃的個人廝殺功夫。車英命軍吏在隱秘地帶用泥土做了一個一畝地大的“河西山川”再用山石封閉。之後便將在個人拼殺中過關的二百名壯士,帶到縮小了的“河西山川”前,逐一的讓每個人單獨走進“河西山川”在全軍十六名大將面前完成兩項軍考——辨認山川方向,立即說出最有利的攻防地形。這一考校,一次便淘汰了一百五十多人,只留下了四十餘人。一個二十多歲、幹瘦削的年輕人引起了車英的注意——他不但一口氣說清了方向和攻防地形,而且全部說準了地名!地名本來不要求說出的,因為新軍中絕大部分將士還沒到過河西地帶。

“你,報上名字。”

“稟報將軍,我叫山甲!”青年昂首,高聲回答。

“何方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