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三輪車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趙大旺心中一熱,重重地點了點頭,這才坐下。,:。
李響還從中挑選部分既懂手藝也識字的工匠,觀察整理各道工序的加工方法,並蒐集相關資料。
李響將這些人組成一個專‘門’的“技術科”要求趙大旺通過這個科,管理工場的生產活動,並將各種技術資料系統化、規範化。
新辦的學堂被命名為“技校”學員通過學習技術資料和‘’作實踐,快培養成為合格的工廠工匠,或者進一步學習計算、幾何、製圖、機械等科目,成為技術工。
“具體的要求,以及一些做法,已經寫在這裡,你先看看,有什麼問題等會提出來,”李響將幾張寫得滿滿的紙遞給了趙大旺。
石柱子恭敬地接過那幾頁紙,眉頭微微皺了皺,雖然已經見過許多次,他對這種奇怪的書寫方式依然不適,那些奇怪的符號也就算了,分開句讀,確實便於閱讀,只是這個橫排…怎麼看都覺得不舒服。
李響沒有顧及趙大旺的想法,轉過頭繼續安排工作:“近期有兩件事比較重要,一是招募工匠,越多越好,不管是什麼手藝的,皆可列入考察,包括識字的;二是招收技校學生,以工匠的子‘女’或親屬優先。”李響計劃中用於鋸‘’與圓‘
’機地滾珠軸承和滾柱軸承尚未完成。趙大為與木匠們所做地滑動軸承更加簡單。不過這種木結構地軸承。實在不能讓人抱以太大地希望。
之所以讓木匠們做出這樣地軸承。目地是用來測試鋸‘’與圓‘
’機地結構。以後肯定是要使用金屬滾動軸承。
趙大為領銜的木匠除了要做出木質的滑動軸承,還要按照設計加工鋸‘’的其它部件。
鋸‘’的設計是由李響參考紡車、水車、石磨等機器,以及後世的縫紉機、自行車等常見機器和一些機械知識,並與有經驗的工匠商量後完成的。
因為是一次全新的設計,李響並沒有把握推算出每個部件的尺寸,所以幾種車‘’的製作,都還是離不開湊配,也就是一邊做一邊裝一邊修正。
計劃中的三類鋸‘’,已經有兩臺做出了全部部件,也差不多湊配完成,不過都還沒有正式運轉過。
聽說東家要提前驗收,趙大為和木匠們都緊張起來,連忙按照設計,將各個部件安裝到位,又反覆檢查了一遍。
李響將這三臺鋸‘’命名為魯班一號到三號,安裝好的這臺就是魯班一號,採用了最簡單的曲柄搖桿、大小飛輪和帶式傳動的結構。
說簡單點,這臺鋸‘’的結構類似於自行車,曲柄搖桿相當於腳蹬,搖動時帶動聯結在一起的飛輪,與自行車的齒輪和鏈條結構不同,這裡是最簡單的圓輪和牛皮帶。
魯班一號充其量只是個實驗品,尚不具備多少實用價值。
“東家,這個圓鋸轉是能轉,只是能不能鋸木頭,尚且不知,”趙大為擦了把額頭上的汗水,恭謹地說道。
“李郎,你這搞的是什麼東西?”一旁的‘玉’雅卻無法看出鋸‘’的作用,只是覺得這麼大的塊頭,只有那麼一個帶鋸齒的小小的半圓形金屬盤,難道這也是鋸子?
李響笑了笑,吩咐一旁的趙大為:“不要管了,先試試吧,找一塊薄些、容易鋸開的木板,放上去鋸鋸看。”現場有許多木料,趙大為很快找到一塊不足一指厚的木形木板,放到魯班一號的平板上,緩緩推到圓鋸前。
李響索‘’讓趙大為讓開,親自‘
’起那塊薄木板,用力按住,小心翼翼地推向圓鋸。薄木板在他的‘
’控下,緩緩推向高轉動的圓鋸。
木板的前端終於接觸到圓鋸,圓鋸與木板似乎都微微一滯,趙大為搖著手柄低哼一聲,用足力氣,圓鋸終於又烏拉烏拉飛快地轉動起來。
李響用力壓住木板,目光死死盯著前面,只聽一陣“嗤嗤嗤”的響聲,眼前木屑紛飛,手上的木板漸漸向前滑去!
成功了!當木板在手上一分為二,李響忍不住揮舞著兩塊木板,興奮地跳了起來。
這一刻,所有人都笑得非常開心。
與“魯班一號”相比,“魯班二號”的結構與自行車更加接近,將一號的搖柄放低,增加可以自由轉動的腳蹬,變成腳踏式,在高處設置了可以坐的地方。
面對這兩樣新奇的“玩具”‘玉’雅也是顯得相當興奮,一會兒將“魯班一號”搖得飛快,一會兒又蹬起二號,眨眼的工夫,又跑去抱起木板,用高旋轉的圓鋸鋸開。
李響在旁邊小心觀察,也讓木匠們提意見,技術科的負責記錄。
在李響看來,無論是魯班一號還是二號,都相當簡陋,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圓鋸遇到的阻力不能太大,不然牛皮帶就會打滑;人力驅動的消耗也很明顯,無法持久;另外因為軸承的問題,圓鋸轉動並不穩定;再就是木結構並不牢固,遭到反覆折騰以後,框架更大的二號很快崩潰。
‘玉’雅似乎真的累了,一股坐到地上,仰起紅撲撲的小臉,對李響說道:“李郎,你說能不能將這個圓鋸換成車軸,兩邊加上輪子,和前面這個輪子都落地,做成車子啊!”李響微微一愣:暈了。這不就是腳踏車麼。不過是三個輪子地。也就是三輪腳踏車。
“當然能!”李響向‘玉’雅翹起了大拇指:“過兩天就讓人做做看。”
“咱們現在就做好不好?”‘玉’雅眼中閃爍著別樣地光芒,充滿希望地說道。
李響呵呵笑道:“不要急嘛,這個咱們慢慢來!現在你可是要準備好出版咱們的第一部書呢!我還指著印書賺錢呢!”‘玉’雅一聽到印書,便興奮起來,因為李響給她的那本小說書稿,看得她是如痴如醉,甚至晚上看到半夜都不能入睡,她當然也想早點讓那部小說發行出來,這樣就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了。
“榮德縣技術學堂”也正式開辦,第一批學員多是與工場、都作院有關的家丁、長工、僱工的親屬,年齡都在十四五歲左右,沒有什麼文化基礎。
年紀再小的,家裡的人都想著送去縣學,走科舉的仕途;也就是年紀大些,又沒什麼科舉希望的,才會選擇進入這個教授手藝的“技術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