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妙語說三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周郎就是周帥哥,帥哥都是招美女喜歡的,這時候的周瑜可謂是官場戰場情場場場得意,這樣一個人怎麼會去嫉妒別人呢,而且被別人氣死了,這是不可能的。?諸葛亮帶了兩個小孩子,焚了一爐香,坐在城上,搞起了卡拉ok啊!司馬懿來到城下大為驚詫,說這個牛鼻子老道他搞什麼搞,城門大開,他開party啊,於是撤軍。?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有很多疑點的,不符合邏輯,你想,司馬懿不就是怕他城裡埋伏了軍隊嗎?派一個偵察連進去看看,探個虛實不就完了;再有司馬懿看到諸葛亮在城樓上神自若,琴聲不亂,說明距離很近嘛,那你派一個神箭手把他
下來行不行?還有,兩軍的兵力懸殊,你把這個城圍起來,圍而不打行不行,何至於掉頭就走呢??魯迅說《三國演義》“壯諸葛多智而近妖”這個妖不是妖
也不是妖怪而是妖人,妖人就是當時那些裝神
鬼、巫婆、神漢這類人,諸葛亮當然不是妖人,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也是帥哥。?諸葛亮出山時是26歲,1米84的身高,大家想想,他的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和舞臺上的形象一樣不一樣??依我看關羽總有一天會變成愛神,會供奉在婚姻介紹所。因為他對愛情追求也是很執著的。他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往情深,令人
動,可惜後來被曹
搶走了。?曹
雖然搶了別人的女人,但他也被別人強佔了功勞,在三國演義裡面他就被人搶了空城計的發明權。?在民間形象中,屠宰業奉張飛為祖師爺,編織業奉劉備為祖師爺,強盜奉宋江為祖師爺,小偷奉時遷為祖師爺,沒聽說過哪個行業奉《紅樓夢》人物為祖師爺的。魯迅先生甚至說中國社會有《三國》氣,有《水滸》氣,可見其影響之深入骨髓。?奇怪的是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東漢時候是不興剃頭的是留全發,想來想去無非是剃頭匠和關帝爺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關老爺的刀是用來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我就想起清代的時候剃頭匠在門口貼出一副對聯來,倒是蠻像關羽的口氣“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頭不??關羽又被奉為財神爺,民營企業家都供奉著關羽,說他是戰神還說得過去,他怎麼是財神呢?是不是意味著這所有的財都是搶來的??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
。?記者(以下簡稱“記”):很奇怪的一個現象,《百家講壇》這樣一個學術
很強的節目卻
引了眾多的觀眾,您的fans中有七成以上是13歲到29歲的年輕人,怎麼看這樣的正說風
與追捧歷史的現象??易中天(以下簡稱“易”):歷史總是讓人惦記的,不論年齡、層次。為什麼清宮戲能火爆,因為這些歷史劇好接受。但這卻並不是真實。大多數觀眾和讀者還是想知道歷史的真相,不會滿足於戲說。閻崇年先生的《正說清十二帝》就是矯“戲說”之風,之所以大受歡
,滿足了人民要求瞭解歷史真相的需要。?記:很多觀眾認為您的“品讀”獨特,別出心裁,特別是您的大話似的解讀方式,您覺得品讀中最值得珍視的是什麼??易:品讀的“靈魂”其實就是人
和對人
的解讀。文學是人學,史學也是人學。沒有人,就不會有歷史、不會有文學。所以,文學與歷史是相通的,它相通之處就在於人
,歷史的事件和階段都是短暫的,都是會過去的,但是人
是永恆的。所以我說:秦時明月漢時關,不管是秦時的關、漢時的關、唐時的關,這些關都會變,但明月不變,明月就是永恆的人
。所以,我講歷史的方式可以總結成四句話:“以故事說人物,以人物說歷史,以歷史說文化,以文化說人
。”最後落腳在人
上。而表述方式只是
引人的原因,我選擇了一種讓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選擇了貧民的立場。?記:您曾提出過一個解讀歷史的概念“妙說歷史”這可能就是很多觀眾所說的“大話”似的解讀吧。?易:“妙說”與“大話”是兩個概念“妙說”是針對“正說”和“戲說”正說公信
強,但讀來乏味;“戲說”容易傳播,卻不真實。真實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實,因此只有“妙說”這個方法,也就是歷史其裡,文學其表,既有歷史真相,又有文學趣味。大話並不能概括“妙說”的全部內涵,可能更多指的是使用現代的語言,包括“無厘頭”語言。妙說,首先講者得有趣,有文學修養,有體驗歷史、品味歷史、把握歷史情調的能力。?記:有人把您和黃仁宇、李亞平的書稱作“另類歷史”您怎麼看所謂的“另類歷史”的說法?易:難道只有所謂“一本正經”才是正宗和正統嗎?難道非要把歷史當作一具屍體,放在解剖臺上嗎?學術不必是鐵板一塊,也用不著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只有一種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學術的研究、表達和傳播的方式,應該百花齊放。我並不主張所有的學者都走出書齋、走進社會和媒體,不主張,也不可能,但也應該有一部分人嘗試著去做,完全可以和平共處,各安其是,井水不犯河水。
“另類歷史”賣得這麼好,至少說明,歷史不是少數專家自娛自樂的事,而是人民大眾的事。平民立場、現代視覺、三維結構?記:您要開講“三國”一講就講一年,這次的講座是怎麼計劃的??易:三國,其實是比較難講,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我們給講壇定了一個十二字的方針:平民立場、現代視覺、三維結構。怎麼說呢?首先是把這些英雄當作人“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是人不是鬼”把他們還原成*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這叫平民立場;其次現在回過頭來看歷史,總要比古人看得清楚一點吧,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從當代人的角度,怎麼看待我們的歷史;再有是從人物、事件、問題三個維度來結構三國這段歷史,比如說到“真假曹
”就是以人物為中心,比如“一決雌雄”講關渡之戰,就是講事件,再有是講問題,比如曹
的用人之道。每一集都有一個懸念,到結尾會引出一個新的懸念,像電視連續劇的結構。?記:為什麼選擇三國開講?三國這段歷史究竟有什麼魅力??易:三國確實是讓人神往的,文人的態度是嚮往,民眾的態度是喜歡,文人嚮往的是三國時代,民眾喜歡的是三國故事。?記:那麼真實的三國是什麼樣子呢??易: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眾看來,故事是可以隨便說的。而在歷史學家看來,歷史不能隨便說。於是,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就有了三種面目。一種是歷史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這是史學家主張的樣子,比如《三國志》。一種是文藝作品包括小說和戲劇中的面目…—“文學形象”比如《三國演義》和各種“三國戲”這是文學家的主張。還有一種是老百姓主張的樣子,是一般民眾心中的面目,我們稱之為“民間形象”比如民間傳說和習俗、信仰。這三種形象的差別很大,比如關羽,在《三國志》當中是人,到了《三國演義》就變成了神,到了民間信仰那裡,就不但是神,而且變成了財神。?所以說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三國,我們這個節目要做的工作就是討論這三種形象。一是要“還原”就是告訴大家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二是要“比較”就是看看這三種形象究竟有什麼不同。三是要
清楚歷史形象為什麼會變成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
“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其實“盡入漁樵閒話”的,又豈止是“六朝興廢事”又何止“三國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的歷史,正所謂“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