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公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點也不瞭解。”
“這個孩子是在他的班上嗎?”
“不是,而且我聽說,這個孩子從來也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
“這種情況倒是很少見。這孩子有自行車嗎?”
“沒有。”
“另外還丟了一輛自行車嗎?”
“也沒有。”
“確實嗎?”
“確實。”
“那麼,你的意思是,這位德國人並沒有在深夜裡挾著這個孩子汽車出走。是嗎?”
“是的,肯定沒有。”
“您想應該怎樣解釋呢?”
“這輛自行車可能是個騙局。車或許藏在某個地方,然後這兩人徒步走掉。”
“很可能是這樣的,不過拿自行車作幌子似乎相當荒謬,是不是?棚子裡還有別的自行車嗎?”
“還有幾輛。”
“要是他想使人認為他們汽車走掉,他不會藏起兩輛嗎?”
“我看他會的。”
“當然他會。幌子的說法解釋不通。但是這個情節可以作為調查的良好開端。總之,一輛自行車是不容易隱藏或是毀掉的。還有一個問題。這個孩子失蹤的前一天有人來看過他嗎?”
“沒有。”
“他收到過什麼信沒有?”
“有一封。”
“誰寄來的?”
“他的父親。”
“您平常拆他的信看嗎?”
“不。”
“您怎麼知道是他的父親寄來的呢?”
“信封上有他家的家徽,筆跡是公爵特有的剛勁筆跡。此外,公爵也記得他寫過。”
“在這封信以前他什麼時候還收到過信?”
“收到這封信的前幾天。”
“他收到過從法國來的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