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章小説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説 阅读记录

第174章只怕太后失信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孝哲皇后聽説皇帝要到慧妃宮中去,她如何肯依,只是勸皇帝安心靜養,不可勞動。無奈同治帝只是求着。

甚至向皇后長跪不起。孝哲後看皇帝求得可憐,只得答應了,蓋上皇后的鈐記。皇帝拿了,到慧妃宮中去住了一夜,五更時候回幹清官來。

不到半個時辰,宮中太監都嚷着説:“皇上賓天了!”慈禧太后第一個進宮來,吩咐太監們替皇?沐浴穿戴,把屍身陳設在寢宮裏。

諸事停妥,才悄悄地把恭親王去喚來。恭王進宮去,天還是白茫茫的,一個太監在前面領着路,推開一重一重宮門進去,那太監隨手把宮門關上。走過幾十重門,才到同治帝的寢宮裏。

只見那皇帝的屍身,直地擱在御牀上。慈禧太后手中擎着一個燭台站在一旁。恭親王上去請過安,慈禧太后對恭王説道:“大事已到如此地步,六爺怎麼辦?”恭親王便磕着頭説道:“臣無有不奉詔。”慈禧太后聽了,點點頭道:“六爺肯奉詔,大事便有辦法了。”當下便立刻把醇親王、孚郡王、惠郡王和幾位親信的大臣召進宮來,議定後事,這時,慈安太后雖也在座,只因自己手下連一個親信的人也沒有了,只得聽慈禧太后做主去。

慈安太后走到同治帝的屍身邊,見他骨瘦如柴,頭頂上的辮髮也盡了,不覺下淚來。一眼見死人枕下出一本書角兒來,慈安太后伸手去拿來一看,早不覺把個太后羞得滿面通紅,忙把這本書兒丟在地上。慈禧太后見了,連問:“什麼東西?”小太監前去拾起來送給慈禧太后一看,原來是一本畫兒,書面上還注着一行小楷字:“臣弘德殿行走翰林院侍講王慶祺進呈御覽。”慈禧太后看了,便罵一句:“好個王八蛋!”把那本畫兒收去了,這時恭親王早到醇王府去,把個嗣皇帝抱進宮來。慈禧太后上去抱來一看,那嗣皇帝早已睡在懷裏。到天大明,才發出上諭去,宣告帝崩。

又發下懿旨去,立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為皇帝,改年號稱光緒,那醇親王見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抱進宮去,心中萬分難捨,抑鬱不樂,便害起病來,便上了一本奏疏,辭去職分。

兩宮皇太后看了醇親王的奏本,知道因他兒子做了嗣皇帝,例應規避,準他開去各差,以親王世襲罔替。這裏光緒帝年紀太小,進宮來只有保姆伺侍着。

所有國家大事一概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斷。此番同治帝死後,慈禧太后不給他立於,卻立了一個同治帝的弟弟。雖説詔書上有俟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的話。

但外面卻沸沸揚揚,傳出許多謠言來。有人説這光緒皇帝原是慈禧太后的私生孑,寄養在醇親王家裏的。

只因為慈禧太后最愛吃湯卧果,每天清早起來,便由內務府備銀二十四兩,買四個湯卧果吃着。這湯卧果是前門外金華飯店承辦的。這金華飯店有一個夥計姓史的,年紀很輕,最愛遊玩。

他又聽得太監李蓮英説起宮中如何好玩,他常常對李蓮英説,要跟他到宮裏去遊玩。李蓮英見他做人玲瓏知趣,也便常常帶他到宮中游玩去。有一天,正在景和門前隨着李蓮英走着,忽然面西太后走來,一見了那姓史的,便問:“這是什麼人?”嚇得他兩人忙趴在地下去磕頭,奏明自己的來歷,那西太后見那姓史的長得白淨可愛,便吩咐留他在宮中伺候太后,這時候咸豐帝早已死了。

忽然皇太后懷孕,生下孩兒來了,一面悄悄地把這孩子送去醇親王府中養着,一面又把那姓史的殺死在宮中,免得他多嘴,但太后常常把這個孩子掛在心頭,每總想趁機會進宮來。

恰巧同治帝死了,慈禧太后便極主張把光緒立為嗣皇帝。如今果然如了她的心願,把個幼帝留在自己身邊。

如今慈禧太后的權威越發大了,慧妃也慢慢地掌起權來,卻不把孝哲皇后放在眼裏。這孝哲皇后自從同治帝死了,雖上尊號稱“嘉順皇后”但她一人寂寞淒涼,住在深宮裏也沒有一個人來看她。慈安太后雖偶然來看她一面,兩旁都有宮女監視着,也不能説一句話。

宮中的人見慈禧太后不喜歡孝哲皇后,也跟着打落水狗,漸漸地有些飲食不周起來,孝哲後看了這種情形,知道自己得罪了皇太后,將來總要吃苦。

她屢次想服毒自盡,只怕害了自己的父母,原來清官中的規矩,凡是后妃在宮服毒死的,她母家的人都犯死罪。所以做后妃的,在宮中無論如何吃苦,總不敢自尋短見去害她的孃家人。孝哲皇后正在沒法子的時候。

他父親崇綺尚書忽然打發人送一盤饅頭進宮來,孝哲後便在盤子後面底裏寫了“這卻怎好”四個字,打發來人拿出宮去。

崇綺見了,知道女兒的心事,便在紙條兒上寫了一句:“明哲莫如皇后。”叫人送進宮去。孝哲皇后看了,頓然明白起來,便從此立定主意,斷絕飲食。到第八天上,可憐把一位年紀輕輕的皇后,活活地餓死了。

這消息報到慈禧太后宮中,慈禧太后只説得一句:“知道了”倒是慈安太后得了這個消息,親自趕到皇后宮中來,撫屍痛哭一場。自己去見慈禧太后,商量好好地發送皇后。

慈禧太后礙於東太后的面子,便下了一道懿旨,着內務府料理皇后的喪事。欽天監揀定了期,隨同同治帝的靈櫬送往陵寢去安葬。這裏李鴻藻想起帝后生前託付密詔的情形,便趴在帝后的靈櫬前痛哭了一場。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卻説當初同治帝才死下來的時候,兩宮太后召集王大臣商議立嗣的事體,孝哲皇后也在座,她見慈禧太后不肯立載澍為嗣皇帝,急得她坐立不安。

一眼看見李鴻藻正從外面走來,孝哲後滿臉淌着眼淚,對李鴻藻説道:“今天這件事體,別人可以勿問。李大臣是先帝的師傅,應當幫俺一個忙。我如今為了這件大事,給師傅磕頭罷!”説着,真個磕下頭去。嚇得李鴻藻急急退避,宮女上前去把皇后扶起,在皇后心想,李師傅受了先帝的密詔,總應該説一句公道話。誰知李鴻藻早已為那密詔的事體敗了,被慈禧太后的威嚴壓住,到底也不敢説一句話。如今李鴻藻拜着帝后的陵寢,想起從前的情形來,忍不住放聲痛哭,這一哭,便有人去報與慈禧太后知道。

第二天懿旨下來,開去李鴻藻弘德殿行走的差使,那徐桐、翁同和、廣壽一班大臣,平都是和李鴻藻十分知己的,到這時也便自己知趣,下折乞休。

懿旨下來,許他們各開去差使。御史陳彝借別的事體上書參劾翰林院侍講王慶祺和總管太監張得喜,説他們心術卑鄙,朋比為。慈禧太后看了奏摺,想起那同治帝枕下的畫,便立刻下諭,把王慶祺革職,又把張得喜充軍到黑龍江。

這時還有兩個忠臣,為同治帝立後的事體和皇太后爭執的。因從前太后懿旨上有“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一句話,只怕太后失信,便又上奏摺。

那內閣侍讀學士廣安,要求太后把立嗣的話頒立鐵券,他奏摺上説道:“大行皇帝沖齡御極,蒙兩宮太后垂簾勵治,十有三載。天下底定,海內臣民方將享太平之福,詎意大行皇帝皇嗣未舉,一旦龍馭上賓。凡食踐土者,莫不籲天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