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我不必了!”恭王一半留身分,一半發牢騷“潘伯寅送了我一塊好端硯,擱在那兒三天了,我得看看去。”
“也好!”文祥點點頭“六爺就先回府吧!回頭再談。”於是恭王上轎出宮,五御前、一師傅就在隆宗門旁邊,領侍衞內大臣辦事的屋子休息。文祥拆開硃諭一看,寫的是:“傳諭在廷諸王大臣,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語言之間,諸多失檢,着加恩改為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郡王,仍在軍機大臣上行走。並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以示懲儆。欽此!”
“到底還是饒不過六爺!”文祥茫然地望着窗外“至親骨,何苦如此!”寶鋆一言不發,走出去告訴軍機處的蘇拉:“遞牌子!”遞了牌子,文祥等人到養心殿門外等候,總管太監傳諭,只有兩個字:“不見!”
“怎麼辦?”文祥想了想説:“只有頂上去了。”於是重回軍機處,仍由沈桂芬執筆上奏。軍機處用“奏片”不須那些套語,秉筆直書,為恭王求情。遞了上去,原奏發回,這四個人的心思相同,非全力挽回此事不可。於是再上奏片,説有緊急大事,這天一定得進見面奏。
皇帝還是不見,但態度似乎緩和了,派太監傳諭:“今天太晚了,明天再説。”同時把停園工的詔旨發了下來,一字無更改。
“馬上送內閣發!”文祥這樣告訴值班的“達拉密”同時通知惇王等人,請先回府,晚上另外柬約,有事商談。
這樣安排好了,四個人一起到了恭王那裏。
因為天意難回,文祥等人相當着急,惇、醇兩王則不但同氣連枝,休慼相關,而且同為皇叔,皇帝對“六叔”可以如此,對五、七兩叔,當然亦可這樣子無情無禮,因而還不免有兔死狐悲之。
但恭王卻顯示出極可敬愛的涵養。這一次與同治四年,慈禧太后剝他的臉面,大不相同。那一次他確有摧肝裂膽的震動,而這一次難過的是皇帝不成材,對於他自己的遭遇,夷然不以為意,因為他覺得不能跟少不更事的侄兒皇帝,一般見識。
“總算有個結果,停園工的明旨下了,咱們算是有了代。”他平靜地説“我一個人的榮辱,無所謂!”當然,他也知道,皇帝這道硃諭,在他不足為辱,而且必可挽回。而別人跟他的想法不同。不為恭王自己打算,也得替大局着想,一人之下的懿親重臣,忽然受此嚴譴,威信掃地,號令不行,何能再為樞廷領袖?
同時,眼前就有一個極大的不便,大久保利通在八月初一就要到京,一到便得開議,而對手則是大清皇帝所不信任的臣子,即使別人不好意思提,自己也會到尷尬,又何能侃侃折衝,據理力爭。
為此,必得請皇帝收回成命,是一致的結論,但採取怎麼樣的途徑?卻有兩派不同的意見,一派主張請出兩宮太后來干預,把皇帝硬壓下來;一派的態度比較和緩,認為不宜之
切,還是見了皇帝,當面苦求,比較妥當。
就這爭議不決之際,宮裏又傳出消息,説皇帝原來的硃諭,藉詞極其嚴厲,有“諸多不法,離間母子;欺朕年幼,弊百出”等等的話。後來
給文祥的硃諭,已經重新寫過,緩和得多了。
恭王這時才有些着急,急的不是由親王降為郡王,而是皇帝的話,令人難堪。這原來的一道硃諭,如果“明發”
“弊百出”這句話,要洗刷乾淨就很難了。
因此他這樣搖着手説:“萬萬不能再驚動兩宮了!皇上耿耿於懷的,就是“離間母子’這一句,如果再搬大帽子壓皇上,豈不是坐實了有此‘離間’的情形?”大家都覺得這話看得很深。同時也有了一個很清楚的看法,為恭王求情是國事,倘或搬請兩宮太后出面,有“離間母子”這四個字在,便搞成鬧家務。而鬧家務,外人是不便干預的,這一來除卻懿親,四軍機就成了不能説話的局外人,那是自失立場的不智之舉。
因此,一個沒有結論的結論是:拖着再説!到了第二天,恭王照常入值,全班軍機都是宰相之度,見了皇帝,渾如無事,本不提那道硃諭,恭王照常詳奏對
涉的準備情形。寶鋆陳奏李鴻章在天津辦理海防,決定要求四川總督吳棠,籌撥歷年積欠協餉二十萬兩銀子。此外請旨的事件還很多,一一面奏取旨,見面兩個鐘頭才退了下來。
這兩個鐘頭之中,皇帝卻頗有忸怩之,一回到宮裏,細細一想,覺得是受了極大的欺侮。
他在這兩個鐘頭之中,始終有這樣一個覺,大家都當他是個不懂事的少年,
本沒有把他放在眼裏。不然,豈能有這樣視如無事的神態?
轉念到此,覺得自尊心受了屈辱,是件決不可忍的事!同時他也想到了降恭親王為郡王的硃諭,照規矩,昨天就應該“明發”昨天不發還可以説是時候太晚,不及擬旨進呈,而這天見面,何以沒有明發的旨稿?這是有意不奉詔,而且是約好了來的,故意不提,故意裝糊塗,打算着把這件事“陰乾”了它。這個手段如果管用,以後自己説什麼話都不管用了!
由此一念,生出無窮怨怒,渾身的血似乎都已化成熱氣,燒得他耳面皆赤,雙眼發紅,自己想盡辦法,按捺不住心頭的那股突兀不平之氣。
“都混帳!都該滾!”他拍着桌子罵,大踏步在寢宮裏走來走去,心裏不斷在思索,怎麼樣才能大大地出一口氣?
在軍機處,十重臣又作了一番集議,認為皇帝的硃諭,不宜擱置不辦,而要皇帝自己開口收回成命,已是不可能之事,苦求亦未見得有用。寶鋆忽有開悟,認為去求皇帝,即蒙允許,亦會討價還價,加恩賞還親王,毋庸世襲罔替,吃虧的還是恭王。倒不如發了下去,見了明諭,兩宮太后不能不知道,也不能沒有表示,是間接敦促皇太后出面干預的一條途徑。
這番意見,私下跟文祥説了,他亦頗以為然,恭王反正多少已有置之度外的態度,不加可否。於是擬旨呈閲,準備明發。
這並不能使得皇帝消氣,他認為是他們得到了消息,發覺他為此震怒,不能不勉強順從。由此更可以看出,有權在手,不可不用,如果早就作了這樣嚴峻的措施,軍機大臣也好,御前大臣也好,早該就範了。
從這個瞭解開始,皇帝把心一橫,一切都不顧慮,親筆寫好一張指五軍機、五御前“朋比為,謀為不軌”盡皆革職的硃諭。第二天一早派太監傳旨,召見六部堂官、左都御史、內閣學士。
這是仿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中所用的手法,自然瞞不過內廷的大小官員。歷來的規矩,國家有大舉措要宣佈,才用這樣的方式,而召集一二品大員中,獨無軍機,明顯着是皇帝要越過這一關,親自執行政務,更為事出非常的特例,所以相顧驚疑,惴惴不安!
在皇帝左右,有專為慈禧太后探事的太監,一看這情形,趕到長宮去回奏,慈禧太后一聽大驚,立即吩咐把慈安太后請了來。
“皇帝要鬧大亂子了!”慈禧太后簡略地説了經過,分析利害給慈安太后聽“這一下,什麼事都不用辦了!祖宗以來,從無這樣的事,換了你我,也不能不寒心吧!”
“太不成話了!鬧成這個樣子,真正是教人看笑話。現在該怎麼辦呢?”慈安太后着急地説“好不容易才有今天這個局面,一下子教他毀得乾乾淨淨。”説着,便下了眼淚。